第4章 析 “巧言令色,鲜矣仁”:洞察虚伪,坚守本真(2 / 5)

加入书签

息,他们便会投其所好地展开奉承攻势。他们可能会将原本平凡普通、并无太多亮点的工作成果,通过夸大其词的描述,运用美妙绝伦的言辞进行精心包装,使其看起来无比出色、耀眼,目的仅仅是为了在上司面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为自己的晋升之路增添筹码。在与同事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同样会施展各种手段。为了获取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会甜言蜜语,许下诸多看似美好的承诺。然而,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便会如同变脸大师一般,迅速将之前的承诺抛诸脑后,露出冷漠自私的真面目。在家庭和亲友之间,同样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那膨胀的虚荣心,哄得亲友高兴,会说出一些毫无根据、不切实际的话语,做出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热情友好、关怀备至的举动。但倘若我们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深处,未必真正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些人往往阳奉阴违,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一副和善友好的模样,背地里却可能做出与表面行为截然不同的事情。在他们那花言巧语、和颜悦色的迷人表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一颗被贪婪和自私填满的心,以及一个散发着肮脏卑劣气息的灵魂。他们所做出的种种行为,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私欲。一旦失去了利益的驱动,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立刻撕下伪装,露出冷漠无情的真实面目。

“花言巧语没好人”,这是一句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俗语,其所蕴含的道理看似简单明了,几乎人人都能理解。然而,令人深感困惑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这类巧言令色之人却常常如鱼得水,大行其道,仿佛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原因呢?从人性的本质角度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种渴望被认可、被赞美的强烈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专属,而是人类共有的特性。无论是普普通通、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平凡人,还是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领导者,都难以抗拒他人真诚的夸奖和奉承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对于一些处于领导岗位的人而言,这种心理需求往往表现得更为显着和强烈。他们习惯了在工作中接受下属的服从和尊敬,喜欢听到下属对自己的赞美之词,享受那种被人尊崇、高高在上的感觉。当下属们的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正中下怀时,他们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愉悦,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之中。相反,如果有下属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委婉表达,或者言语中稍有不顺耳之处,这些领导者可能就会瞬间心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轻者可能会在日常工作中给下属制造一些小麻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穿小鞋”;重者甚至可能会凭借手中的权力,直接影响下属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些不能正确对待下属意见、过于追求个人虚荣的领导者,才使得整个职场环境逐渐发生了扭曲。在这样的环境下,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害怕得罪领导,影响自己的前途;而那些擅长说漂亮话、谎话,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在这个扭曲的职场环境中如鱼得水,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种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人类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往往难以抵御那些能够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美好事物,尤其是那些能够让我们内心感到愉悦和满足的言语和行为。而巧言令色者恰恰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人性弱点,将其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有力工具。他们如同狡猾的猎人,利用人性的弱点作为诱饵,在社会这个复杂的丛林中,成功地为自己开辟出了一片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

然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地认识到,好口才与巧言令色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绝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