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艾娃的田野:希望的地平线(2 / 5)

加入书签

盖着,很容易受潮发霉或者被老鼠偷吃。现在,在艾娃的建议下,大家学着用黏土混合稻草夯实墙壁,建造了通风良好、地势较高的小型仓库。这些仓库虽然看起来朴素,但有效地保护了粮食安全。村里还推选了细心负责的人专门管理公共的储备粮,以防备可能发生的灾年。

“艾娃,今年的玉米收成太好了,我家的小仓库都快堆满了!”一个名叫阿米娜的妇女笑着对艾娃说,她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安全感。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最让艾娃感到欣慰的,是定期集市的出现。最初,只是村民们在收获后,偶尔拿出自家吃不完的农产品,在村口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比如,用一袋玉米换一些豆子,用陶罐换几只鸡。但随着产量的增加和种类的丰富,这种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有规律。艾娃和村委会商量后,决定把每个月的月圆之日定为集市日。

每到集市日,卡鲁村的中心空地上就热闹非凡。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自家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手工编织的篮子、陶罐、奥马尔铁匠铺打造的农具,甚至还有一些妇女制作的传统食物。大家在这里交换物品,交流信息,孩子们则在人群中嬉笑打闹。集市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像一个小小的心脏,推动着商品交换的血液在村庄中流动起来。

艾娃常常会去集市上转转,观察大家交换的物品,倾听他们的需求。她看到有人用多余的高粱换了奥马尔的锄头,准备开春用来开垦更多的土地;看到有人用蔬菜换了陶罐,用来储存清水。她还注意到,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开始有意识地多种植一些市场上受欢迎的作物。

“艾娃,你看,我种的西红柿在集市上很受欢迎!”一个年轻人兴奋地告诉她,“很多人都来换,我还用西红柿换到了一把新镰刀!”

艾娃点点头,鼓励他说:“很好!注意观察大家喜欢什么,然后有计划地种植,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能换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集市的出现,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传播。它让村民们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可以通过交换来体现,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社会分工的雏形已经显现:有人擅长种地,有人擅长打铁,有人擅长手工艺,有人擅长管理……这种分工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也让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知识的火种:走出村庄的渴望

农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丰裕,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以前,卡鲁村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上学。一方面是因为贫困,家里需要孩子帮忙干活;另一方面,大人们也觉得,反正以后也是种地放羊,认不认识字没什么关系。艾娃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开阔眼界。

在她的积极奔走和在镇上工作的一些受过教育的同乡的帮助下,村里利用一间废弃的土屋,开办了一所简陋的扫盲班和幼儿班。艾娃亲自担任扫盲班的老师,教村民们读写最基本的文字,学习简单的算术。她还说服了村里几个读过几年书的年轻人来担任幼儿班的老师。

最初,来扫盲班的人寥寥无几。艾娃就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学会认字,你就能看懂种子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什么时候播种,需要多少水;学会算术,你去集市上交换东西,就不会吃亏。”

慢慢地,来上课的人多了起来,不仅有年轻人,甚至一些中年妇女和老人也抱着好奇心来听课。昏暗的土屋里,点着煤油灯,艾娃拿着小木棍在泥土地上写字,村民们则认真地跟着念,跟着写。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汲取生命中最宝贵的养分。

孩子们更是喜欢幼儿班。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学到基础知识,还能听到艾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