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李治死,武媚称制(3 / 5)

加入书签

媚头上。”

    “像大唐疆土缩减,李治时便已显现,在武媚时变得更严重,武媚没能阻止确实有过,但不能说问题全在武媚,李治清白无过。”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当晚,李治驾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后世又称唐高宗李治。”

    “李治去世后,其子李显即位,但李显即位才五十五天,便被武媚给废去,因为李显重用他的皇后韦后亲戚,甚至还放言说可以把天下都交给韦后之父。”

    冯去疾道:“此会否是李显有意为之?其虽即帝位,然一应大权皆在武媚之手,军国大事皆由武媚决断,他担忧武媚会害他性命,才以此法保命!”

    李念笑道:“从后来之事看,非李显有意为之,而是他真这般在想,当是其在成长时受武媚影响太深。”

    武媚很有可能故意将李显、李旦培养成她想要的样子,让他们恐惧害怕自己这个母亲,才方便于她操控。

    “不过,李显这番作为也许还真救了他性命。武媚得知此事后大怒,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显弟李旦为帝。武媚也是在那时临朝称制,决断一切政事。”

    “李旦为帝后,不仅没任何权力,连在皇宫中自由行走也不能,皆被武媚严格限制。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媚,宰相裴炎趁机请武媚还政李旦,裴炎被武媚以谋反罪名斩首,徐敬业也因兵败被杀。”

    又是谋反罪,还是因为让武媚将政权还给皇帝而被定的谋反,这武媚就没有新的套路?

    “徐敬业是李勣之孙,李勣本并不姓‘李’,而姓‘徐’,是唐高祖李渊念其功绩,特赐姓为‘李’。”

    “因此,徐敬业起兵时还是李敬业,但他兵败后,被武媚剥夺了赐姓和爵位。”

    “在徐敬业起兵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还曾位他作《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后世又称《讨武曌檄》,此文名传千古。”

    李念当即将这篇千古檄文念诵了一遍。

    虽唐时的文章和此时的文章有所差别,且文中用了许多这时并不存在的典故,但文中所含之意、所蕴之气,始皇等能感受得到。

    听罢,始皇赞道:“真乃雄文,字字珠玑,有如贯珠,虽用典故,却不枯乏难解,反而事昭理辨,便是寻常之人,亦能听懂,气盛辞断,正气凛然,言武媚乃亡国之根,道伐武之必!”

    始皇帝又道:“这武曌也是武媚之名?”

    李念道:“是,本没有这个‘曌’字,是有人为奉承武媚而造,其上为‘日月’,下为‘空’,意为‘日月当空,永放光明’,武媚极喜此字,便用来作为她的名。”

    “从以此字为名,也能看出武媚巨大的野心,垂拱二年正月,武媚下诏要还政于李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