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独揽军政大权(2 / 2)
嘛不也被警告‘别掺世俗事’?连寺院里的僧人都被逐了好几个,这清人的手,是要伸到每一处啊。”
“那些新军……”有人瞥了眼远处列队的士兵,声音弱了几分,“火枪都架在那儿,真闹起来,咱们哪是对手?”
抱怨声渐渐低了下去,众人你看我我看你,终究没人敢再说“反抗”的话。
珠尔默特叛乱被剿的惨状还在眼前,谁也不愿拿全族性命赌。
最后只能叹着气散开,心里却都憋着股劲,只盼着往后能寻着机会,再把失去的权柄抢回来。
……
1744年十二月底,藏区骤变消息伴着塞外风雪抵达紫禁城。
加急奏折由驿卒递入军机处,再转呈养心殿时,弘历正召集群军机大臣,于暖阁中密议军国要事。
看到奏报上“珠尔默特举事之初即遭伏,五千叛众半日溃散”扫到“余党肃清、新军镇藏,达赖班禅皆承诺不涉世俗政务”,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淡却真切的笑意。
“班第与傅清,果然没负朕的托付。”弘历将奏折放在御案上,对侍立的内阁首辅张廷玉道。
“此前朕总觉藏地贵族权势过盛,珠尔默特更是恃宠而骄、暗蓄异心,便令班第早做防备,没想到竟真在他刚要动作时,就一举掐灭了祸根。”
张廷玉躬身赞道:“皇上洞察秋毫,提前遣精锐入藏、密令布防,方能如此干脆利落地平定隐患。
班第奏折中说‘噶伦旧权已削,军政要务尽归驻藏衙署’,这是彻底断了贵族擅权的路子,藏地长治久安的根基算是扎下了。”
弘历颔首,指尖轻点御案:“藏地乃西南屏障,若真等他羽翼丰满再叛乱,不知要折损多少官兵,扰得多少百姓不得安宁。
如今既平了乱,又练了兵,还让达赖、班禅看清了朝廷的底线,那些旧贵族瞧着珠尔默特的下场,也该知收敛。”
说罢,弘历抬眼看向张廷玉,语气沉稳吩咐:“即刻传朕旨意,令内阁拟诏——”
“班第、傅清调度有方、处置得当,各赏黄金千两,御赐‘镇疆安藏’牌匾,以旌其勋。
凡参与平叛之将士,每人赏银五十两,另赐皇家御酿千瓶,犒劳全军。
藏地新政着令稳妥推行,务使藏民沐朝廷恩德、敬畏法度,让各方势力清楚,藏地是大清固有疆土,绝不容许半点妄动!”
张廷玉闻言,忙躬身垂首,双手在前恭敬一拱,沉声道:“臣,遵旨!”
弘历话音刚落,目光转向兵部尚书鄂弥达,语气添了几分凝重。
“藏地新军经实战磨砺,已成镇藏之力,朕心稍安。
但蒙古五省、琉球、南掌、苏禄等地的新军,底细到底如何,朕始终难放全下心。”
弘历顿了顿,指尖点向舆图上蒙古五省的地界。
“尤其是蒙古五省,与准噶尔汗国、沙俄接壤,边患未绝,乃北疆重中之重。
密探奏报纵是详细,终究不及亲见督察来得真切,军容是否齐整、军纪是否严明、将士对朝廷是否真能归心,这些都得有人实地勘验。”
鄂弥达忙上前躬身:“皇上思虑深远。蒙古五省新军自去年底整编,臣虽按月收阅文书,也忧心边地将官或有虚应故事之弊。”
“正因如此,非得派得力之人前去不可。”弘历眼神锐利,“你即刻从兵部遴选忠诚英勇之辈,持朕手谕速往边地,重点盯紧蒙古五省。
若有玩忽职守、阳奉阴违者,不必回奏,先就地拿问,再报朕处置!”
“臣明白!”鄂弥达沉声领命,“臣这便回部挑拣干练官员,明日一早即令他们启程,务必尽快将四地新军实情禀明皇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