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暗联霜署筹制衡不沾党祸避锋芒(4 / 8)

加入书签

党’参他,咱们偏不给他这个由头。

我是宗室,管的是宗亲事务;御史是言官,管的是弹劾奸佞,各做各的事,却能凑成一局,这才是最稳妥的——就算石崇想参我,也找不到理由。”

烛火照在纸上,两个字像是藏在墨色里的剑,不显眼,却能精准刺中石崇的软肋。

老陈接过萧栎递来的纸条,上面用小楷写着前御史李嵩、张谦的住址,还有“只传口信,不递文字;遇眼线,亮宗室佩”

的叮嘱。

他刚要躬身退下,萧栎却叫住他,从案角的锦盒里取出一枚青玉佩——这是永熙帝当年赐给萧栎的宗室佩,正面刻着“昌顺”

二字,背面是简化的龙纹,边缘还留着永熙帝把玩时留下的包浆,京中官员见了,都会敬三分。

“你把这个带上。”

萧栎将玉佩塞进老陈手里,指尖触到老陈粗糙的掌心,“去李嵩、张谦家时,若遇到玄夜卫的眼线盘问,就说‘奉昌顺郡王之命,送宗室文书给前御史,咨询封地民生利弊’。

有这枚佩,他们不敢拦你,也不敢上报——他们怕石崇怪他们‘惊扰宗室’。”

他又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折叠的京畿街巷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条小巷,都是宗室府邸后门相通的路:“你别走正街,从这些小巷走,玄夜卫的眼线少。

去李嵩家时,绕开镇刑司设在西市的暗哨;去张谦家时,别从诏狱署附近的北巷过——徐靖最近在那加了岗,专门盯去谢家、于家的人。”

老陈将玉佩藏在衣襟内侧,贴着心口,又展开图仔细看了几遍,把路线记在心里,才抬头道:“郡王放心,老奴记着了。

只是……若李嵩、张谦怕惹祸,不肯答应怎么办?”

萧栎沉默片刻,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的老槐树,声音轻却坚定:“那就告诉他们,于科还在诏狱的水牢里,周显的幼子还在哭着要棉袄,若没人弹劾徐靖的株连之罪,这两个人怕是活不过这个月。

他们是忠臣,不会见死不救——前御史李嵩的幼子,还跟周显的孩子在一个学堂读书,他不会坐视不管。”

萧栎送老陈到暗阁门口,又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纸包,里面是二两银子,用油纸包得严实:“回来时,去趟礼部侍郎林文的府外,把这个交给门房,让他转交给林文大人。”

他压低声音,“林文是王瑾尚书的人,也是忠臣,会帮咱们留意奏报的动向。

若奏报递进去后三天没动静,让他想办法在朝堂上提一句‘吴县流民需安抚’,提醒皇兄看我的奏报。”

老陈接过纸包,躬身道:“老奴定不辱命。”

雕花木门轻轻合上,密室里又只剩萧栎和摇曳的烛火,他走到《京畿防务图》前,指尖落在李嵩、张谦住址的方向,默默祈祷:这两颗棋子,一定要落稳。

老陈按萧栎的叮嘱,从南宫邸后门出来,绕着西市的小巷走,果然避开了玄夜卫的暗哨。

前御史李嵩的府邸在城南的一条老巷里,朱漆大门有些斑驳,门环上生了层薄锈,门楣上“御史第”

的匾额蒙着层灰——自从被调离御史台,就没人再上门拜访,连过年都冷清。

门房见老陈递来青玉佩,连忙躬身请进,脚步都比平时轻了三分,引着他去了书房。

李嵩正坐在案前翻《大吴律》,书页停在“株连”

条款那页,上面还画着密密麻麻的圈。

见老陈进来,他放下书,目光落在老陈手中的玉佩上,眼神里带着警惕,却没起身,只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昌顺郡王派你来,有何事?”

老陈躬身站着,没敢坐,声音压得极低:“郡王知道大人因弹劾石崇党羽被调离,也知道周显大人的家眷被押诏狱、于科大人在水牢受苦。

郡王说,若大人愿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