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老骥伏枥心犹壮潜龙出渊气自奇(3 / 6)

加入书签

他“私通外臣”

;又怕萧桓不知道,自己这些年的隐忍便没了痕迹。

“贤弟在想什么?”

萧桓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萧栎的思绪。

萧栎猛地回神,见萧桓正拿着玉扣,递到他面前:“这玉扣,你当年刻‘桓’字时,是不是特意让玉匠浅琢?朕后来才现,反面还有个‘栎’字,被玉纹遮着,不仔细看找不到。”

萧栎低头一看,果然见玉扣反面有个极浅的“栎”

字,被一道天然玉纹拦着,若不翻转到特定角度,根本看不见。

他的眼眶瞬间红了——当年刻双字,是想“兄弟同守”

,后来萧桓被困,他便再也没敢看这玉扣的反面。

“皇兄……”

他刚开口,声音就带了颤,连忙别过脸,用袖口擦了擦眼角。

萧桓将玉扣推回他面前:“你留着吧。

当年你赠朕平安,如今朕还你念想——往后见这玉扣,就想起咱们兄弟当年,也想起大吴的根基,是靠‘守’出来的。”

他说“守”

,既指当年萧栎守朝,也指如今萧栎需守宗室本分,话里藏着期许,也藏着警告。

萧栎攥着玉扣,掌心的温度透过玉传来,却暖不透心底的忐忑。

他想开口问“皇兄是否知道密信”

,话到嘴边却变成:“臣弟……谢皇兄赐还。

臣弟定当好好收着,不忘当年‘守’的本分。”

他终究没敢提密信,怕打破这微妙的平衡。

萧桓看着他攥紧玉扣的手,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玄夜卫虽没查到“谁递密信”

,但“内务府账本递兵部”

的时间,与萧栎“核旧账”

的时间完全重合,再加上萧栎此刻的反应,答案已很明显。

但他没点破——有些事,说透了反而生隙,不如让它藏在玉扣里,成兄弟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他端起桌上的凉茶,对殿外喊:“再换一壶热的雨前茶来。”

内侍很快端来新茶,茶汤嫩绿,热气袅袅。

萧桓为萧栎斟上,道:“别总想着过去的事了,说说现在——刘焕刚递来江南收成奏疏,今年水灾过后,粮价竟比去年还低些,多亏陈忠调度及时,把边镇余粮调了些过去。”

他刻意转话题到江南收成,是想让萧栎知道,朝局已稳,无需再提过往的“暗助”

,安心做安分郡王便好。

萧栎顺着话头应道:“刘焕大人管粮饷是一把好手,陈忠侍郎也勤勉,江南百姓能安稳过冬,全靠他们。

臣弟外邸附近的粮店,近日也降了价,百姓都在说陛下英明。”

他只赞朝臣、颂帝王,绝口不提自己,显尽臣服。

探子在密录簿上写下:“桓转话江南收成,栎赞朝臣颂帝,显安分。”

他见萧桓嘴角露出浅淡的笑,便又添了“桓面露悦色”

——这场回忆的博弈,终以“旧情不丢,权界不越”

落下半场。

萧栎捧着热茶杯,指尖的暖意让他想起南宫的寒夜——那时他听说萧桓连棉衣都不够,便想送些过去,却被石迁拦着,说“宗室不得私通被囚帝”

后来他才想到“递密信”

的法子,让谢渊借“边镇犒军”

的名义,给南宫送了两批棉衣,还夹了些驱寒的药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偷偷抬眼,见萧桓正翻看江南奏疏,便轻声问:“皇兄在南宫时,冬天……还缺炭火吗?臣弟后来听内务府老总管说,有次连地龙都没烧。”

这话里藏着试探,想知道谢渊是否把棉衣送到了。

萧桓翻过奏疏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