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沙弥汲井携瓢至老衲敲鱼送暮归(5 / 6)
松却不失凝重。
谢渊道:“此次能破旧党构陷,全靠大家同心——王大人的赎金账册、李大人的边镇密报、陈统领的死士记录、林大人的礼部存档、张启大人的勘验、周大人的律法、周显大人的监察、岳将军的防务,缺一不可。
如今石崇徐靖虽留官位,却已受严密监察,再难作乱。”
王瑾道:“谢大人深谋远虑,不赶尽杀绝却以监察制之,既显仁厚,又保朝堂稳定,实为高明。”
周显补充道:“玄夜卫已在石崇、徐靖府外安排固定探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中,绝无翻盘可能。”
谢渊摇头:“非我高明,实为律法之公、众臣之力。
大吴的中兴,需靠每一位官员坚守初心,各司其职,更需靠完善的监察体系,让权力不被滥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众人齐声应道:“愿与谢大人一同,坚守初心,护我大吴!”
烛火映着他们的脸,每个人的眼中都透着坚定——虽仍有石崇、徐靖在朝堂,却已不足为惧,只要监察不松、初心不改,大吴的中兴之路,定会越走越稳。
片尾
天德年间秋,朝堂气象焕然一新。
石崇在镇刑司衙署每日按章办事,提交履职报告、接受玄夜卫核验,再无往日嚣张,下属见他失势,也多敬而远之,他常独自坐在衙署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城,眼神复杂——既有对权势的悔恨,也有对现状的无奈。
徐靖则在诏狱署专注于“日常琐事”
,每日检查囚徒伙食、整理环境卫生,刑部监察官员满意他的转变,将其考核等级从“中下”
改为“中”
,徐靖得知后,竟松了一口气,愈谨慎履职。
边镇与民生持续向好:岳谦与秦飞联合制定《边镇联防细则》,宣府卫、大同卫实现烽燧联动,瓦剌再无袭扰;工部尚书张毅督造的城防工事完工,京师九门固若金汤;户部尚书刘焕牵头的“江南水利工程”
竣工,灌溉良田百万亩,当年粮食丰收,百姓纷纷送“万民伞”
至户部,刘焕将其转赠谢渊,谢渊却道:“此乃众臣之功,非我一人之劳,当送内阁存档,以励后人。”
天德年间冬,萧桓召集群臣在奉天殿举行“中兴新政”
总结大典,追封德佑年间牺牲的岳峰将军、赵武将军等忠良,赏赐谢渊、王瑾、周铁、周显、岳谦等人。
萧桓特意提及石崇、徐靖:“二人虽有过错,却能悔过履职,朕念其尚有可用之处,留任以观后效。
望众卿以此为戒,恪尽职守,勿贪勿佞。”
石崇、徐靖出列谢恩,声音沙哑却恭敬——他们知道,这是陛下给的最后机会,再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典最后,萧桓手持谢渊的德佑年间谈判文书,对众臣道:“此文书非仅为谢卿的清白之证,更是大吴‘以证破诬、以法制权、以仁化过’的见证!
朕愿与诸卿一同,以忠为魂,以法为纲,以民为本,共兴大吴,开创盛世!”
众臣齐声应和,声震奉天殿,回荡在皇城上空,也回荡在每一位大吴百姓的心中。
朝堂之上,石崇、徐靖站在末位,看着前方的谢渊与众忠良,终于明白——唯有坚守初心、敬畏律法,方能在朝堂立足,方能不负江山百姓。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间诏狱辩诬之役,终以‘流放一人、制权二人、肃清余党、稳固朝局’落幕,实为大吴‘宽严相济、驭臣有道’之典范。
谢渊携文书赴狱,历数旧实,显忠良之毅——非为赶尽杀绝,实为以证破诬、以理服人;石崇、徐靖留任却失权,彰朝堂之智——非唯惩戒,更在以监察束权,化过错为履职;萧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