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昔日龙舟沉楚泽可知舟覆本由人(3 / 6)
p>
他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声音低沉:“那年冬天,大同雪下得极大,瓦剌围城三个月,粮草断绝,士兵们冻饿交加,却无一人投降。
瓦剌使者来劝降,说只要我们打开城门,就放了太上皇,赵将军说‘城门可破,气节不可丢’,我们便煮树皮、融雪水充饥,仍死守城门。
我写这封密报时,手指冻得握不住笔,是用嘴哈气暖了又写,才得以送出。”
谢渊接过密报,指尖抚过烧灼的痕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战火与寒冷:“这密报当年是如何送到兵部的?我记得那时瓦剌封锁了大同,消息难传。”
李穆道:“是陈默统领的死士送来的!
当年陈统领带三名死士,从大同城的水闸潜入,冒雪而行,途中遭遇瓦剌巡逻队,三名死士为掩护陈统领,都战死了,陈统领也受了伤,才将密报送到兵部。”
陈默点头:“确有此事,我左臂的伤疤,就是当年被瓦剌的箭所伤,至今仍在。”
他撸起衣袖,露出一道长长的疤痕,在烛火下格外显眼。
谢渊看着密报,又看向陈默的伤疤,沉声道:“这密报与陈统领的经历相互印证,可证当年大同守军确在积极牵制瓦剌,为营救太上皇争取时间,绝非‘不策应’。
周德说‘未见边镇密报’,要么是他从未查阅兵部档案,要么是他故意忽略,这背后定有石崇的指使。”
陈默见话题转到自己,便从腰间取出一个小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张折叠的羊皮纸,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字,还有一个模糊的指印。
陈默将羊皮纸递给谢渊,声音依旧沉稳:“大人,这是太上皇在漠北写给您的密信回执。
当年我潜入漠北,找到太上皇被关押的营帐,将大人您的密信交给太上皇,太上皇阅后,用炭笔写下‘已知晓,望策应’,并按了指印,让我带回。”
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太上皇被关押在一个帐篷里,身边有瓦剌士兵看守,我趁夜潜入,太上皇见我是大吴的人,又惊又喜,却怕被瓦剌察觉,只能小声说话。
他说瓦剌虽收了赎金,却仍想以他为质,逼大吴割让土地,让我务必将消息带回,让大人您千万别答应瓦剌的条件。
我离开时,太上皇还塞给我一块贴身的玉佩,说若我遇不测,便将玉佩交给您,证明我是他派回的人。”
陈默说着,又从木盒中取出一块玉佩,上面刻着“桓”
字,正是萧桓的随身之物。
谢渊接过羊皮纸与玉佩,指尖抚过玉佩,心中百感交集:“太上皇当年受苦了,这块玉佩我认得,是永熙帝赐给他的,他一直戴在身上。
这羊皮纸的指印,虽模糊,却能看出与太上皇平日的指印相符,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可核验,定能辨明真伪。”
王瑾与李穆看着玉佩,都点头道:“此佩确是太上皇之物,当年他还戴过,我们都见过。”
陈默补充道:“当年我带回密信与回执后,大人您立刻召集兵部、玄夜卫商议,决定让岳谦将军领兵从宣府卫出,突袭瓦剌后方,我则再次潜入漠北,告知太上皇接应计划,这些都有玄夜卫的记录可查,绝非无凭无据。”
谢渊将所有证据整理好,放在案上,形成一叠厚厚的纸页,在烛火下泛着微黄的光。
他看着这些证据,缓缓道:“诸位,我们梳理一下——当年营救太上皇,分三步走:一是筹措赎金,以缓瓦剌之欲;二是边镇牵制,以耗瓦剌之力;三是奇兵突袭,以解太上皇之困。
这三步环环相扣,皆有实证,可证我等绝非‘不施救’。”
他话锋一转,眼底闪过厉色:“石崇为何要让周德以此事弹劾我?只因我兼领兵部与御史台,掌军政与监察,他想夺兵权,便需先扳倒我。
他深知‘不救君父’是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