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轻叩玉扃人未应唯余春浪绕阶吟(2 / 7)

加入书签

目光在两人之间流转,语气平静却带着威压:“谢尚书,你且说来。”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谢渊身上,等着他揭开那段沉重的往事。

谢渊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却见周德又要插话,喉间的腥甜突然涌上,忍不住低咳两声,脸色愈苍白。

就在谢渊咳声未止、周德准备再难的间隙,一道年轻却沉稳的声音突然从武将列末响起:“陛下,臣有话要说!”

群臣闻声侧目,只见兵部主事于科快步出列,躬身叩。

他虽仅居正六品,却因是谢渊门生、且在德佑年间曾任兵部司务,亲历过当年议事,此刻挺身而出,倒让殿内多了几分安静。

周德皱起眉头,呵斥道:“你一个小小主事,朝堂之上岂有你插话的份?退下!”

于科却挺直脊背,抬头直视周德,声音清亮:“周大人此言差矣!

《大吴会典?朝仪志》载明,凡亲历政务者,皆有陈奏之权。

当年德佑之难,臣任兵部司务,随谢大人处理边镇急报、参与内阁议事,亲历全过程,今日之事,臣当有话可说!”

他的话有理有据,周德一时语塞,只能恨恨地瞪着他。

萧桓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抬手道:“于主事,你且说来。”

于科谢恩起身,转向周德,语气带着锋芒却不失分寸:“周大人方才指责谢大人‘拒不拨付赎金’‘驳回兵之请’,却不知当年实情何其艰难。

臣记得,德佑二年国库仅存银三十万两,既要支付边军粮饷,又要筹备春耕种子,若悉数充作赎金,不出半年,流民必反,内忧外患叠加,大吴江山危在旦夕!”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群臣,字字清晰:“至于‘驳回兵’,更是无稽之谈!

当年臣亲见大同守将李默的急报,瓦剌铁骑三万已在城外扎营,且在狼居胥山设下三道伏兵,京营精锐仅有五万,若贸然深入,非但救不出太上皇,反而会中瓦剌奸计!

谢大人连夜召集将领推演战局,直至咳血倒地,何来‘怕担责’之说?”

周德脸色一白,厉声反驳:“你是谢渊门生,自然为他说话!

你的证词,不足为信!”

于科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陛下,此乃臣当年的值守日记,详细记载了每日议事内容、边镇急报摘要,上面还有兵部同僚的签字佐证。

比如德佑二年冬月初三,谢大人派死士潜入敌营,送去棉衣与密信,臣便是当日的经办人,日记中对此有明确记录!”

内侍官接过小册子,呈给萧桓。

萧桓翻开细看,只见上面字迹工整,密密麻麻记着“冬月初三,选死士三十名,携棉衣二十件、密信一封,由岳谦统领出”

“冬月十五,死士归,仅存三人,带回太上皇手书‘社稷为重’”

等内容,末尾还有兵部侍郎杨武的签批。

萧桓的指尖在“咳血倒地”

四字上顿了顿,眼神沉了下来。

于科的话如钥匙,打开了谢渊记忆的闸门。

七年前的冬夜,兵部衙署的议事厅烛火通明,却冷得像冰窖。

谢渊坐在主位,面前摊着三份文书:瓦剌的赎金通牒、户部的国库账册、大同的急报。

于科当时还是个年轻的司务,端着刚温好的姜汤走进来,见他脸色惨白,忍不住劝道:“老师,您已三天没合眼了,喝口汤歇歇吧。”

谢渊接过姜汤,却没喝,只是盯着账册叹气:“三十万两,连零头都不够。”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带着几位将领冲进来,拍案道:“谢侍郎,不能再等了!

武将们都请战,愿以死突袭敌营!”

谢渊摇了摇头,将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