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不是私权迷壮志只缘正统系苍生(1 / 6)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会典?宗室志》卷五《德佑帝篇》附载:“成武朝中期,德佑帝萧桓居南宫,陈冀献言后,仍忧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阻复。

桓独处思政堂,忆谢渊昔年‘社稷为重’之语,思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已故)旧党筹备之密、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诏狱卒之恃、京营旧卒之愿从,乃自我宽解:‘复位以安社稷,谢渊必能谅解;旧部效死,何惧谢渊之威?’遂定复辟之志,令魏奉先密报徐靖,议举事细节。

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察桓异动,录其与魏奉先交接状,报谢渊,渊令‘续盯,待其露形’。”

此案之核,在“私念”

借“社稷”

自欺——萧桓以“护社稷”

为名宽解己心,实则掩复辟之私,然其志既定,南宫谋变之局遂向“实举”

推进。

南宫烛泪积铜檠,旧帝摩符忆昔盟。

渊甲沾血呼社稷,崇筹藏秘待中兴。

密函印涩传谋计,卫吏钥寒候举兵。

不是私权迷壮志,只缘正统系苍生。

南宫“思政堂”

的烛火已添过一遭,铜台沿积着半寸凝住的烛泪,像极了青漠堡战场上冻住的血痕。

萧桓坐在案前,指尖反复摩挲那枚京营旧符——符身是永熙帝年间的赤铜,经七年摩挲,边缘已泛出温润的包浆,唯独“前营”

二字的刻痕仍锐利如昔,指尖划过,能清晰触到工部工匠当年錾刻时,因手劲不均留下的细微凹凸,那是亲军将领才有的专属印记,寻常京营兵卒绝无资格持有。

他忽然想起七年前那个雪夜,德胜门被瓦剌兵围得水泄不通,京营兵卒溃乱如蚁,连总兵官都想弃城而逃。

谢渊那时还是兵部侍郎,连朝服都未来得及换,只在外面披了件沾血的玄甲,甲片碰撞的“叮当”

声混着风雪声,竟压过了兵卒的喧哗。

谢渊就站在城头最高处,手里攥着先帝赐的尚方剑,对着底下喊:“谁再言弃城,此剑便斩谁!

守城非为代宗,非为我谢渊!

瓦剌破城之日,你们的妻儿会被掳走,你们的祖宅会被烧毁,先帝的长陵会被掘开——这是大吴的社稷,是你们的根!”

那时的谢渊,眼里没有权欲,只有火光与风雪,连声音都因嘶吼而沙哑。

“谢渊常说‘社稷为重’,他说的社稷,是百姓的妻儿,是先帝的陵寝,是大吴的根。”

萧桓轻声喃语,指尖从铜符移到案上的《复立十策》抄本。

抄本是用宣州贡纸写的,虽经石崇篡改,却仍能辨出谢渊当年的笔迹——谢渊写字喜用狼毫,笔锋刚劲,“复立桓帝,以安社稷”

六个字,当年定是蘸了浓墨,力透纸背。

萧桓忽然觉得,自己之前怕的不是谢渊,是“谋逆”

两个字的罪名,可若复位是为了“安社稷”

,那便不是谋逆,是顺天应人。

他想起前日魏奉先从太医院听来的消息:代宗咳血已有半月,太医令私下对礼部尚书王瑾说“陛下元气已竭,恐撑不过下月”

;皇子继位,朝堂上定会乱成一团——吏部尚书李嵩与户部尚书刘焕早有嫌隙,定会为“辅政”

争权;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不满谢渊调兵,定会借“主少国疑”

生事;瓦剌也先若知京师无主,定会再率十万兵南下。

到那时,谢渊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挽社稷危局。

“朕复位,是为了挡这些乱局,是为了谢渊口中的‘社稷’。”

萧桓抬手,将抄本往案心推了推,烛火映在字上,像是给“社稷”

二字镀了层光。

他之前总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