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查贪腐核损耗揭伪朝(3 / 7)

加入书签

烟墨,虽经岁月,仍黑亮如新。

目光下移至“损耗明细”

栏,朱笔批注格外醒目:“苏州府码头损粮一万二千石,松江府码头损粮九千石,常州府码头损粮一万五千石,合计三万六千石,占额一成二。

缘由:本年四月至六月江南连雨两月,漕船抵京时舱角有少量霉变,经户部主事、漕运总督署参军、玄夜卫北司文勘官三方核验,霉变粮石皆封存销毁,损耗粮款从三府码头官本年俸禄中扣除,苏州府码头官王某某、松江府码头官王某某、常州府码头官李某某各革职留任,次年无损耗方许复职。”

字句间透着严谨,连“霉变粮石封存于京师西仓,编号‘元兴2拾年霉粮字第壹至3号’”

的细节都一一载明,末尾还附有三位核验官的签名,笔迹各不相同,显是亲笔署押。

谢渊指尖捻过纸页,翻至元兴年的清册。

这卷纸页略薄,是元兴中后期的漕运专用纸,记录更为细致:“本年江南漕运额三十万石,损耗三万石,占额一成。

缘由:松江府码头漕卒张某某等五人装卸时失手,撞损粮袋二十余条,粮石散入河中,经核验无霉变、无私匿。

处理:漕卒张某某等五人各罚俸三月,罚银充入漕运码头修缮费,漕卒考绩记‘下等’,次年无过失方许升‘中等’;码头官刘某某监管不力,罚俸一月,仍留原任。”

页边还贴着一张小字笺,是户部后续核查记录:“次年松江府码头无损耗,张某某等五人复俸,刘某某考绩复‘中等’”

,笺上钤着“元兴216年户部漕运司复查印”

,墨色稍浅,却是实打实的闭环管理。

谢渊将两卷清册并排放置,指尖在“一成”

“一成二”

的数字上轻轻摩挲,纸页上的墨迹仿佛还带着元兴朝漕运官的严谨心气。

他想起方才秦飞附耳说的话——“找这些账册时,见户部档案库角落里堆着近年的报损册,纸页崭新,却多是‘损耗缘由’栏空泛,只写‘霉变’‘失损’,无核验人签名,更无追责记录”

——两相对比,元兴朝的规制与今时的潦草,简直判若云泥。

窗外的风裹着凉意灌进来,吹得账册纸页微微颤动。

谢渊抬手按住纸角,目光扫过案上堆叠的三十余卷清册——从元兴元年到元兴三十年,每一卷的损耗记录都在一成至一成二之间,偶有年景差时略,却必有详实的缘由、明确的追责、后续的核查,从无“三成损耗”

的荒诞记录。

他指尖微微用力,纸页边缘被捏出浅痕,心中的疑云彻底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怒意:元兴朝凭制度能将损耗控在一成二内,今时既有漕船改造之利,又有去年改革之基,却报出三成损耗,分明是官绅勾结,借“损耗”

之名吞粮,把国脉当私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飞立在一旁,见谢渊指尖摩挲账册良久,轻声道:“大人,这三十卷册子里,凡遇天灾、人祸,皆有‘核验、追责、复查’三环节,从无一笔糊涂账。

元兴二十年连雨两月,损耗仍压在一成二,可见不是做不到,是如今的人不想做。”

谢渊缓缓点头,将元兴二十年的清册展平,目光落在“三方核验”

四字上,心中已有定计——今日这账册,便是戳破虚报谎言的最硬铁证,往后漕运损耗,也得照着元兴朝的规制来,定要把“随意报损”

的漏洞,用制度死死堵上!

他再翻成武年(去年改革后)的清册,“损耗四万五千石,占额一成五”

,今年却骤升至九万石,三成损耗。

谢渊的指节在账册上按得白,墨痕沾了满指——这不是损耗,是赤裸裸的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