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丹墀奏请除特权只为边防固铁衣(4 / 4)
此次重点惩处三家恶,已是警示,若再扩大打击面,恐引勋贵集体反弹。
你将这两家勋贵的名字记下,暗中监视,若他们再犯,一并严惩。”
谢渊将《军器库管理新规》奏请萧栎批准,萧栎看后赞道:“卿考虑周全,此规可保军器库无虞。
朕准奏,即刻颁布全国,边卫军器库也需按此规管理。”
谢渊躬身道:“陛下圣明。
臣还有一请,恳请陛下派御史台官员驻军工器库,专职监督,确保新规落实。”
萧栎准奏:“朕派御史台右都御史前往,听卿调遣。”
片尾
谢渊前往军器库视察,新到任的管库官正在按新规核对账目,御史台右都御史也已到场监督。
军器库内,火药、甲胄、兵器分类摆放整齐,每一项都贴有标签,注明数量、入库时间、责任人。
谢渊走到火药库前,见门锁上有三把钥匙孔——分别由兵部、工部、御史台官员掌管,满意道:“如此,便再无私用、挪用之患了。”
一名老管库官上前道:“大人,此前因勋贵挪用,我们这些管库的也是胆战心惊,如今有了新规,有了监督,我们也能安心做事了。”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们坚守职责,朝廷定不会亏待你们。”
离开军器库时,阳光正好,谢渊望着远处操练的京营士卒,心中澄澈。
这场军器清查,不仅惩处了挪用火药的勋贵,更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大吴的边防筑牢了一道防线。
他知道,只要守住“制度为纲、公开透明”
的原则,即便有勋贵再想钻空子,也无机可乘。
卷尾语
军器清查案,以未时谢渊接密报始,以次日辰时完善制度终,短短十余个时辰,完成了“现漏洞—清查取证—惩处恶—建立新规”
的完整闭环。
谢渊未因勋贵身份妥协,未因李嵩、王瑾的说情退缩,而是以“铁证为盾、律法为矛”
,既揪出挪用火药的三家勋贵,又堵住军器管理的漏洞,更借此案推动制度建设,其策略之精准,暗合明代“于谦整饬军器、以制度防贪腐”
的治理智慧。
从心理与博弈维度观之,谢渊的行动展现了“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三家恶的“刚”
(革去管理权、严惩管库官)是为了立威;对其他勋贵的“柔”
(暂不扩大清查)是为了避乱;推动“三方共管、公示监督”
是为了长效,每一步都围绕“军器安全、边防稳固”
的核心,既未引朝堂动荡,又彻底解决了眼前的积弊。
萧栎的准奏,虽有对勋贵的顾虑,却更重边防安危,体现了“帝王权衡以顾大局”
的治国之道。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查军器库,获勋贵挪用火药铁证,奏革三家管理权,定新规以防弊,军器始得严管,边防赖以稳固。”
此案印证了“制度是防贪腐的根本”
的真理——封建王朝的军器管理常因特权而废弛,谢渊的实践证明,只要有“执法如山的直臣、周密完善的制度、公开透明的监督”
,便能堵住特权漏洞,让军器真正服务于防务,而非勋贵私乐。
京师军器库的三把钥匙,此后成为大吴“权力制衡”
的象征;《军器库管理新规》推行百年,再无大规模挪用军器之事。
这场因“火药挪用”
而起的清查,终将以“制度胜利”
的名义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国者提供“如何以制度管控重要物资、防范特权干预”
的永恒镜鉴。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