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实借功名欲扩权(8 / 9)
或被清除,或已收敛;朝堂之上,清正之风渐长,这便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退朝后,谢渊独自来到德胜门。
城楼上的战旗依旧飘扬,只是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
他抚摸着城墙上的箭痕,想起当年在这里与瓦剌浴血奋战的日子,想起那些阵亡的将士,眼眶微微热。
“大人,”
杨武走到他身边,递上一封书信,“南宫太上皇派人送来的,说想请您过去一叙。”
谢渊接过书信,上面是德佑帝苍劲的字迹:“渊卿,闻边境安定、朝政清明,甚慰。
近日园中梅花盛开,盼卿来赏,共话当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微微一笑,收起书信:“好,明日便去南宫。”
次日,谢渊来到南宫。
德佑帝正在园中赏梅,见他进来,笑着招手:“渊卿,你来了。”
“太上皇。”
谢渊躬身行礼。
两人在梅树下坐下,德佑帝看着他,感慨道:“渊卿,当年德胜门之战,我就知道你是栋梁之才。
如今大吴安定,你功不可没。”
谢渊道:“太上皇谬赞,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德佑帝点点头,又道:“栎儿年轻,有时难免猜忌,你要多担待。
大吴的江山,还需要你们君臣同心,共同守护。”
谢渊躬身道:“臣明白。
臣定与陛下同心同德,守护好大吴的江山。”
片尾
离开南宫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南宫的宫墙上,温暖而祥和。
谢渊翻身上马,望着远处的皇宫,心中一片澄澈。
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朝堂的博弈不会停止,新的挑战仍会出现。
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守住了初心,守住了纲纪,守住了那些需要他守护的人。
回到府中,谢渊点燃烛火,继续批阅兵部的奏疏。
案上的《大吴会典》静静躺着,旁边是他拟写的《边防长期规划疏》。
烛光照着他的身影,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株挺拔的青松,历经霜雪,却愈坚韧。
他知道,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会一直站在这里,做那个孤独却坚定的守护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卷尾语
勋贵争功一案,始于奉天殿的虚妄夸耀,终于京营的彻底整顿,实为谢渊以孤臣之力肃清军政积弊的关键一役。
他从萧瑛“冒称护驾”
的破绽入手,层层深挖,不仅揭破勋贵家兵虚报、冒饷的黑幕,更顺势整治了京营“虚冒兵额”
的沉疴,推动修订《勋贵家兵规制》《军籍条例》,实现了“个案惩处”
到“制度防弊”
的跨越,暗合明代“于谦整饬京营、抑制勋贵”
的历史轨迹,尽显直臣“以纲纪为刃,向积弊开刀”
的勇气与智慧。
从心理与博弈层面观之,谢渊的行动始终贯穿着“刚柔并济”
的策略:对萧瑛、王彪等恶,以铁证为基,坚决严惩,毫不留情;对胁从的勋贵与将领,以追缴、整改为主,留有余地,避免激化矛盾;面对帝王的封赏,坚辞爵位,仅受物资赏赐后又转赠他人,既全帝王颜面,又避“功高震主”
之嫌。
这种清醒的政治智慧,让他在“勋贵环伺、帝王猜忌”
的夹缝中站稳脚跟,将肃贪事业推向深入。
《大吴名臣传》载:“成武中,渊掌军政、持监察,抑勋贵、整京营,革积弊、定新规,大吴军政为之一振,时人谓之‘谢公新政’。”
此案印证了“吏治清明在得人,军政稳固在立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