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实借功名欲扩权(7 / 9)
你为‘忠勇侯’,世袭罔替。”
谢渊连忙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若再封侯,恐遭人嫉妒,不利于朝堂稳定。
且臣一心为国,不求爵位,只求大吴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心中愈敬佩:“好吧,朕不勉强你。
但赏不可免,赐你良田千亩、黄金五百两,以作嘉奖。”
谢渊仍要推辞,却被萧栎打断:“这是朕的心意,你若再推辞,便是不给朕面子。”
谢渊无奈,只得躬身谢恩。
回到府中,谢渊看着赏赐的黄金和良田文书,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些赏赐是帝王的信任,却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命人将黄金分给德胜门之战和宣府卫的阵亡将士家属,将良田租给流民耕种,只收取微薄的租金,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杨武得知后,不解道:“大人,这些都是陛下的赏赐,您为何要分给别人?”
谢渊笑道:“我身为太保,食君之禄,已足够养家糊口。
这些赏赐,用在阵亡将士家属和贫困学子身上,比放在我府中更有意义。”
他顿了顿,又道,“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若只为个人富贵,便失去了为官的初心。”
杨武深受触动,躬身道:“属下受教了。”
瓦剌再次遣使求和,愿与大吴互通贸易、永结盟好。
萧栎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多数官员表示赞同,唯有谢渊提出异议:“陛下,瓦剌反复无常,不可轻信。
若许其互通贸易,需派重兵驻守边境,防止其趁机入侵;同时,需限定贸易地点和规模,避免其刺探我朝军情。”
萧栎点头:“谢卿所言极是。
朕命你为‘绥边使’,负责与瓦剌商议贸易条款,同时统筹边境防务。”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
他深知,与瓦剌议和虽能换来暂时的和平,但边境防务丝毫不能放松。
他即刻前往宣府卫,与李默、岳谦等将领商议边境布防,同时派人前往瓦剌营地,商议贸易条款。
在谢渊的坚持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贸易地点限定在宣府、大同两处边境城镇,瓦剌商人需持官方颁的“贸易凭证”
方可入内;大吴严禁向瓦剌出售铁器、火器等军用品;边境由大吴和瓦剌各派兵驻守,防止冲突。
协议签订后,边境贸易逐渐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谢渊留在宣府卫巡视防务,一日,他接到秦飞的密报:“大人,玄夜卫查到,前定国公的儿子暗中勾结瓦剌商人,向其出售军器图纸,换取白银。”
谢渊心中一凛,立刻命秦飞将其抓获。
经审讯,前定国公之子供认不讳,称是为了报复谢渊整治勋贵,才勾结瓦剌。
谢渊看着供词,心中愤怒不已——这些勋贵子弟,为了私怨,竟不惜通敌叛国,出卖国家利益。
他当即下令将前定国公之子处死,并传檄全国:“凡勾结外敌、出卖国家利益者,无论身份贵贱,一律处死,株连三族!”
这道檄令,彻底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勋贵子弟,再也无人敢轻举妄动。
处理完通敌案,谢渊返回京师。
此时,《军籍条例》已在全国推行,军政整顿成效显着,边境安定,百姓富足,大吴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盛世。
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若不是谢卿,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
谢卿,你是大吴的柱石啊!”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臣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他看着殿内的群臣,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欣慰——那些曾经阻挠他的旧党和勋贵,如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