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腐骨仍萦亡宋策孤剑长擎赤日悬(5 / 5)
,将《元兴帝实录》放回原位,旁边是他刚写好的《军政联署细则》,还有那封宋濂的《自辩疏》抄件。
他将这三样东西并排摆放,像是在提醒自己:历史是镜,初心是灯,制度是防,三者缺一不可。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兵部的匾额上,“兵部”
二字鎏金虽已斑驳,却仍透着庄严。
谢渊想起今日萧栎说的“看的是心,不是权”
,心中豁然开朗——权力终会褪去,唯有为社稷、为黎民做的实事,才能留在史书上,留在百姓的口碑里。
亲兵进来提醒:“大人,该用晚膳了。”
谢渊点头,却没有动——案上还有一堆边防奏报等着批阅,德胜门的城防需要加固,宣府卫的粮饷需要调度,旧党的余孽需要肃清……前路虽长,且布满荆棘,但他知道,只要以史为鉴,坚守初心,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烛火再次亮起,映着他伏案疾书的身影,在寂静的夜空中,像一颗守护大吴江山的星辰,坚定而明亮。
片尾
天快亮时,谢渊终于批完最后一份奏报,揉了揉酸的手腕。
他走到书架前,轻轻抽出《元兴帝实录》,翻到“宋濂平反”
的篇章——元兴帝晚年得知真相后,追赠宋濂为太傅,谥“文忠”
,还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可惜逝者已矣,冤屈虽雪,却再难挽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愿今日之事,不必等到平反那一日。”
谢渊喃喃自语,将实录放回书架。
窗外,玄夜卫换岗的梆子声响起,整齐而有力,象征着京师的安稳。
他想起昨日在城墙上看到的景象:百姓们忙着春耕,士兵们在操练,孩童们在街头嬉戏——这正是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守护的画面。
早朝的钟声敲响,谢渊整理了一下官袍,昂走出书房。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远处德胜门的城楼连成一线,像一道坚实的屏障,守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守护着大吴的万里江山。
卷尾语
谢渊灯下阅《元兴帝实录》两时辰,非仅“读史怀旧”
之举,实为“以史鉴今、防微杜渐、坚守初心”
的政治觉醒。
从读“夺门之变”
见吴哀帝旧党借君名构陷之毒,到悟“权臣干政”
四字背后的忠奸之辨;从定“分权避嫌”
之策防权祸,到奏“鉴古思危”
之疏固朝纲,谢渊之心路,映照着大吴中兴路上“以史为镜、以心为尺”
的政治智慧。
谢渊阅《元兴帝实录》之事,终将载入《大吴名臣传》,与宋濂“辅政兴邦”
、岳峰“战死沙场”
并列,成为“以史鉴今”
的典范。
那本泛黄的实录,将永远摆在兵部书房的显要位置,警示后世君臣:历史不会重复,但人性的贪婪、权力的诱惑永恒;唯有以史为镜、以心为戒,方能避免“夺门之变”
的悲剧,守护社稷安宁、百姓安乐。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