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腐骨仍萦亡宋策孤剑长擎赤日悬(3 / 5)

加入书签

,先制人;其三,建立“军政联署奏请”

制度,凡调粮、兵、任免将领等要务,需兵部与御史台共同签章方可奏报,既显程序合规,又避“专断”

之嫌。

写完后,他将对策折好,与《元兴帝实录》一同锁进樟木箱中——樟木的香气能防虫蛀,就像这些历史教训能防“政治蛀虫”

烛火已燃至烛台底部,只剩下一寸长的烛芯,却仍顽强地跳动着。

谢渊望着这微弱的火光,想起《实录》中记载的宋濂临刑前的绝笔:“丹心昭日月,碧血护山河,虽死无憾。”

他暗下决心,若有一日需以性命证清白,自己亦当如此,绝不让“借君名除忠良”

的悲剧在今日重演。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秦飞一身玄色劲装,手里捧着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躬身入内:“大人,属下刚截获张文派亲信送往南京的密信,上面写着‘若借太上皇帝手谕劾渊不成,便令京营旧部借粮饷不足为由哗变,逼帝换帅’。”

谢渊接过密信,火漆印是“吏部主事”

的官印,拆开后,里面的字迹潦草却透着狠劲,落款处“李嵩”

二字的私印,经他一眼便认出是伪造的——当年李嵩任吏部尚书时的私印他见过多次,这枚印鉴的字体弧度明显不符,显然是张文为栽赃而仿刻的。

“狗急跳墙罢了。”

谢渊冷笑一声,将密信递给秦飞,“你即刻持此信入宫见陛下,奏请下旨将张文调往南京礼部任闲职,限三日内离京。

若他抗旨,便以‘抗旨乱政’论处,令玄夜卫直接拘押,交刑部审讯。”

秦飞躬身领命,又犹豫道:“大人,若处置张文时牵扯到太上皇帝,恐落人口实?”

谢渊摇头:“只罪张文一人,提都不提南宫一字——旧党想拉太上皇帝下水,我们偏不让他们如愿。”

秦飞走后,谢渊再次翻开《元兴帝实录》,停在“宋濂临刑前大呼‘吾为社稷而死,非为权臣而死’”

的记载上。

他抬手抚摸着纸页,仿佛能触到当年那位辅政大臣的悲愤与坚定。

窗外的天已蒙蒙亮,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第一缕晨光透过窗纸的破洞,照在“夺门之变”

的篇名上,为这血腥的旧案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历史虽沉重,却总能为前行的人照亮方向。

亲兵端来铜盆与皂角,谢渊洗漱时望着铜镜中的自己——两鬓已添了数缕白,眼角的皱纹也比去年深了许多,这都是连日操劳的印记。

他想起少年时在白鹿洞读书,先生曾问诸生“何为忠臣”

,有同窗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先生摇头;有同窗答“直言进谏,不畏龙颜”

,先生仍摇头。

直到他起身答“忠社稷,护黎民,而非愚忠一人”

,先生才抚须笑道“孺子可教”

如今想来,先生的话正是今日自己要坚守的底线。

早膳是一碗糙米饭、一碟酱萝卜,还有一碗温热的小米粥——这是他自德胜门守城以来便定下的规矩,与士兵同食同宿,不搞特殊。

吃饭时,他想起昨日兵部侍郎杨武的禀报:京营士兵因张文拖延粮饷放已有怨言,若不尽快处置,恐生变故。

他放下碗筷,拿起案上的《鉴古思危疏》,疏中不仅分析了夺门之变的教训,还提出了五条具体对策:加强南宫守卫由玄夜卫北司直辖、严禁宗室与外臣私通、建立文书印鉴双验制度、军政要务联署奏请、定期公示粮饷调度明细。

每一条都直指当前的隐患,也都能在《元兴帝实录》中找到对应的历史镜鉴。

入宫途中,在东华门遇到礼部尚书王瑾,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