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帝王自有平衡策岂为虚名动甲兵(4 / 5)

加入书签

求“革职查办”

,显然是在表忠心。

萧栎冷笑——李嵩想以“自断羽翼”

求自保,却不知自己早已被牢牢掌控。

他提笔在章程上批:“准奏。

着李嵩暂代吏部左侍郎职,空缺由谢渊举荐人选,朕亲批。”

这一批示,既肯定了李嵩的“忠心”

,又将吏部人事权分了谢渊一部分,让两人在吏部相互牵制,防止李嵩独大。

萧栎深知,权力如刀,若全交一人,必遭反噬;唯有分而治之,相互制衡,才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此时,太监送来晚膳,萧栎却无心享用。

他走到壁前,望着《大吴疆域图》,目光落在瓦剌的方向——外患未除,内忧仍在,这平衡之术,需长久维持。

待击退瓦剌,再逐步清除李嵩旧党,削谢渊兵权,软禁萧桓,那时,大吴才能真正安定。

戌时,秦飞送来密报:“陛下,李嵩府中今晚有旧臣送礼,被暗探拦下,礼物中有‘萧桓手书’一封。”

萧栎接过密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李嵩果然贼心不死,一面表忠心,一面仍与旧党暗通款曲。

但他并不打算处置李嵩,反而批:“此事暂不声张,令暗探继续监视,记录在案。”

留着李嵩的“小辫子”

,日后才能更好地控制他。

若现在处置,还需另找文官统领,未必能如李嵩般“听话”

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纵容,实则是更深的控制——让李嵩知道,他的一举一动皆在掌控之中,只能乖乖听话,不敢有二心。

秦飞不解:“陛下,李嵩暗通旧党,为何不处置?”

萧栎道:“处置他易,然文官集团动荡,谁来制衡谢渊?谁来监视萧桓?留他一命,可省无数麻烦。

待时机成熟,再一并清算不迟。”

秦飞恍然大悟,躬身退下。

夜半,奉天殿的烛火仍亮着。

萧栎坐在案前,写下《帝王制衡录》:“权臣者,需用其忠,防其专;旧党者,需借其势,制其乱;宗室者,需监其行,防其逆。

三者平衡,则帝位稳;若失平衡,则国必乱。”

写完,他将纸烧成灰烬,撒入香炉——这帝王心术,只能藏于心底,不可为外人道。

窗外,月光洒在盘龙柱上,映出冰冷的阴影。

萧栎知道,这条路注定孤独,既要防权臣谋反,又要防旧党作乱,还要防宗室夺权,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但他别无选择,身为帝王,必须扛起这份重量,以平衡之术,护大吴江山安稳。

殿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五更——”

的吆喝划破夜空。

萧栎站起身,望向东方——天快亮了,新的一天,又将是一场权力的博弈。

但他已有准备,手握平衡之策,何惧内忧外患?

片尾

奉天殿的晨光透过窗棂,照在萧栎的龙袍上,金线绣的龙纹熠熠生辉。

案上,李嵩的《吏部整肃章程》与谢渊的《军情奏报》并列摆放,旁边是玄夜卫送来的《南宫监控记录》,三者相互交织,构成一张无形的权力之网。

太监禀报:“陛下,李嵩已按旨革除三名门生官职,谢太保举荐的吏部左侍郎人选已到殿外。”

萧栎道:“宣。”

新举荐的侍郎躬身入殿,既是谢渊亲信,又与李嵩无旧怨,正是萧栎想要的“制衡人选”

周显又报:“陛下,瓦剌听闻我军新颁条规,军威大振,已退至百里之外。”

萧栎点头,走到殿外,望着万里晴空——外患暂息,内局平稳,这平衡之术,初见成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