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不是此身闻胜讯怎教眉际暂舒愁(5 / 5)
大吴就不会放弃。
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渐行渐远,萧桓知道,属于大吴的黎明,正在慢慢到来。
片尾
南宫的阳光渐渐升高,落在案上的《大吴祖制录》上,扉页“北伐必胜,清奸必成”
的字迹在光里泛着墨光。
萧桓坐在案前,手中握着秦飞的捷报,指尖反复摩挲着“斩敌万余”
的字句,眼中满是期盼——期盼李默的再捷,期盼张文的招供,期盼李嵩的伏法,期盼归京的那一天。
殿外的旧侍轻手轻脚地打扫着庭院,怕惊扰了他,却不知他早已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京师的奉天殿、安定门的城防、淮河的战场、江南的百姓……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交织,像一幅大吴中兴的画卷,渐渐清晰。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丝秋日的暖意,吹在他的脸上。
他知道,淮河大捷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大吴,边军的士气会更高,百姓的支持会更足,李嵩党羽的慌乱会更甚——这便是捷报的力量,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民心的凝聚,是社稷的转机。
萧桓拿起捷报,重新藏进《祖制录》的夹层,像藏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希望。
他望向北方,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秦飞追击的方向,是他归京的方向,心中默念:“等着我,大吴;等着我,忠良们;等着我,百姓们。”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闻捷半日,非仅“闻一讯、生一喜”
之事,实为“破奸谋、坚信念、定中兴”
的关键转折。
从晨雾中盼捷报的焦灼,到见密信读捷讯的激动;从忆李嵩阻粮的愤懑,到思忠良奋战的欣慰;从击节称快的畅快,到谋清奸北伐的坚定,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忠良胜则社稷安”
的真理——秦飞淮河大捷,破李嵩“边军不可用”
之谣,证谢渊“练兵强边”
之效,为北伐扫清障;萧桓闻捷坚定,定“清奸护社稷”
之志,为皇室内部凝聚注入力量,补大吴“北境稳固、内外同心”
的历史闭环。
此捷报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固北境——斩敌万余、俘敌、缴粮马,瓦剌西翼战力大损,淮河防线稳固,京师北大门再无虞;其二,破奸谋——张文被扣、捷报传京,李嵩“阻军截报、惑乱朝局”
之谋落空,其“通敌”
之迹渐露,为后续清剿提供契机;其三,振民心——捷报传遍大吴,江南百姓自捐粮捐银助北伐,边军将士刻“破瓦剌、迎上皇”
于甲胄,形成“天下同心抗敌”
之势;其四,定北伐——淮河大捷为北伐胜,提振全军士气,谢渊可借势调京师军、岳谦可整宣府卫,北伐推进有了坚实根基。
然危局仍余:瓦剌残部未灭,仍需李默追击;李嵩党羽未除,张文招供尚需时日,其门生仍藏于吏部、户部,暗阻粮饷调度;南宫与外界联系仍受限制,萧桓归京尚需等待。
然淮河大捷的意义,已远“军事胜利”
——它如一道光,照亮大吴中兴之路,让忠良见希望,让百姓见太平,让奸佞见末日。
南宫闻捷之日,便是大吴中兴“星火燎原”
之始,后续清奸、北伐、归京,皆由此展开,终成“忠良护社稷、百姓安家园”
的历史闭环。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