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不是此身闻胜讯怎教眉际暂舒愁(4 / 5)

加入书签

上的淮河蜿蜒曲折,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连接着北境与江南,而这场大捷,就像在带子上打了个结,挡住了瓦剌南下的路,护住了江南的百姓。

他想起秦飞密报里写的“淮河百姓闻边军来,自送粮送水,有的还带着自家的农具,帮着挖战壕”

,心中满是感动——百姓是社稷的根,只要百姓支持,忠良奋战,再强的敌人也能打败。

李嵩之流不懂这个道理,只知谋私,只知通敌,终会被百姓抛弃,被历史唾弃。

殿外传来巡逻侍卫的换岗声,新上岗的侍卫是秦飞安插的人,路过殿门时,轻轻敲了三下,是“张文已被扣、无危险”

的信号。

萧桓应了声“知道了”

,心中松了口气——张文是李嵩的左膀右臂,扣住他,就等于断了李嵩在淮河的眼线,秦飞后续的追击,也能少些阻碍。

夜深了,萧桓将捷报重新藏进《祖制录》的夹层,放在枕边,手轻轻搭在书上,能感觉到纸的存在,像握着边军将士的热血、秦飞的忠勇。

他闭上眼睛,梦中仿佛回到了淮河战场:秦飞站在土坡上,手持令旗,指挥边军追击瓦剌残部;谢渊从京师赶来,与秦飞并肩而立,笑着说“淮河大捷,京师安稳了”

;岳谦率宣府卫旧部,押着瓦剌俘虏,喊着“大吴万岁”

;百姓们捧着粮食、茶水,递给边军将士,脸上满是笑容——这是他心中最期盼的画面,也是大吴最该有的模样。

梦中的他,不再是困在南宫的太上皇,而是回到了京师的奉天殿,坐在龙椅上,接受秦飞、谢渊、岳谦的捷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李嵩通敌谋逆,着即拘押,交刑部审讯”

;然后,他下旨“北伐继续,迎上皇归京”

,满朝文武高呼“陛下万岁”

,百姓们在宫外欢呼雀跃,喊着“大吴太平”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枕边的《祖制录》上,萧桓醒来时,嘴角还带着笑意。

他摸了摸书的夹层,捷报还在,希望也还在。

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雾气已散,天空湛蓝,远处的宫墙上,几只麻雀落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着,像在传递好消息。

殿外的旧侍送来早膳,还带来一张小纸条,是秦飞的回信:“臣已令李默追击瓦剌残部,预计三日内可再传捷;张文已开始招供,供出李嵩令其‘阻军截报’的细节;缴粮三万石已送京师,谢太保已收到,京师将士士气大振。

太上皇勿忧,臣定不负所托。”

萧桓握着纸条,指尖微微颤抖,粥的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让他浑身都舒展开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展,清奸、北伐、归京,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他走到案前,重新翻开《祖制录》,“元兴帝靖难大捷”

的朱批与秦飞的捷报相映,像在告诉他:大吴的忠良从未断绝,大吴的江山定会稳固。

他在心中默念:“李嵩,也先,你们的末日到了;谢渊,秦飞,岳谦,咱们很快就能在京师重逢了;大吴的百姓,你们很快就能过上太平日子了。”

辰时已过,殿外的眼线还在巡逻,却没了往日的嚣张,脸上满是焦虑——他们大概还没收到李嵩的新指令,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淮河大捷”

的消息。

萧桓坐在案前,拿起笔,在白宣纸上写下“北伐必胜,清奸必成”

八个字,贴在《祖制录》的扉页上,像在给自己立誓,也像在给忠良们加油。

他望着窗外的阳光,心中满是坚定:淮河大捷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徐州的追击、李嵩的审讯、北伐的推进、归京的日子……每一步都不容易,却每一步都充满希望。

只要忠良还在,百姓还在,他就不会放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