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若使当年无此志大吴社稷早成尘(2 / 5)

加入书签

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查核,得焕私藏粮饷三万石于南京亲属粮铺之证,焕乃止……”

读到“私藏粮饷”

四字,萧桓的指尖猛地攥紧诏纸,麻纸的毛边硌得指腹疼,记忆忽然被拉回当年的朝堂,那些争执的声音、官员的嘴脸,竟清晰得仿佛就在眼前。

那年京师被围的第三日,奉天殿内的烛火也如这般昏暗,李嵩捧着弹劾疏,绯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殿阶,声音带着刻意的急切:“陛下!

瓦剌十万铁骑已至德胜门外,京师城墙残破,军器短缺,粮饷仅够支撑十日!

若不迁南京,待城破之日,陛下与宗室皆难保全,社稷亦将倾覆!

臣请陛下下迁诏,护宗庙以安天下!”

话刚落,吏部侍郎张文便立刻出列,捧着《大吴舆图》上前,指着图上的南京:“南京乃龙兴之地,城高池深,粮饷充足,迁彼处可重整兵马,再图北伐!

京师乃绝地,不可守!”

殿内的官员立刻分成两派,户部尚书刘焕、刑部尚书马昂(当时附嵩议)等纷纷附和,说“迁乃万全之策”

;唯有谢渊站在殿中,身着太保袍,双手捧着《大吴祖制录》,声音虽不高,却压过了满殿的嘈杂:“《祖制录》载,元兴帝永乐元年定京师,言‘京师守,则北境安;京师弃,则北境亡’!

昔年永熙帝临终前,亦嘱‘京师乃社稷根,不可弃’!

今瓦剌虽强,然京营尚有五万兵,边卫援军不日便到,若君臣同心死守,必能退敌;若迁,则边卫将士寒心,百姓离散,瓦剌必乘势南下,江南亦不可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桓想起当时自己的犹豫,指尖按在诏纸上的“臣渊持《祖制录》驳之”

几字,心中满是愧疚。

那时他望着殿内争论的官员,听着李嵩“城破必屠”

的警告,看着谢渊孤然挺立的身影,竟不知该信谁。

刘焕见他犹豫,又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刻意的哽咽:“陛下!

臣查过通州仓,粮饷真的仅够十日!

昨日西城已有百姓因无粮饿死,再守下去,恐生民变!”

他当时信了刘焕的话,竟对谢渊说“卿之言虽忠,然民为贵,若真无粮,迁亦不得已”

,话音刚落,谢渊便急得上前一步,袍角险些绊倒,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急切:“陛下!

刘焕所言不实!

臣已令玄夜卫查通州仓,粮饷实有二十万石,焕私藏三万石,欲借‘粮尽’逼陛下迁!

若陛下不信,可令张启即刻呈勘验结果!”

可那时李嵩却打断谢渊:“陛下!

谢渊欲以玄夜卫私查户部,此乃专权!

张启乃渊亲信,其勘验结果不可信!”

吏部侍郎张文也附和:“《大吴官制录》载‘户部粮饷需经吏部、刑部会同核验’,谢渊私令玄夜卫查核,违制!

臣请陛下治其专权之罪!”

满殿的附和声压得人喘不过气,他竟真的令谢渊“暂停查核,待议后再定”

,如今想来,那便是李嵩党羽的算计:借“违制”

“专权”

的罪名打压谢渊,借“粮尽”

的谎言逼他南迁,若真迁了,他们私藏的粮饷便成了“救命钱”

,还能借南迁之名掌控朝政。

诏纸上的字句继续往下:“臣渊见陛下犹豫,恐嵩等再进谗言,乃夜登安定门,召京营将士誓师,言‘京师在,臣在;京师亡,臣亡’;都督同知岳谦率其父岳峰旧部(岳峰乃元兴帝时名将,战死漠北)五千人,跪于城下,言‘愿随太保死守,不敢负岳将军遗志,不敢负陛下’;将士皆呼‘死守京师,不迁’,声震城墙,陛下闻之,乃悟嵩等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