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2 / 6)

加入书签

—如今想来,那时的犹豫,险些让山西边民陷入绝境,也险些埋没了秦飞的忠勇。

后来秦飞的第二封奏疏,是带着边民的血书递来的。

奏疏里附了十多张麻纸,上面是边民的手印与潦草的字迹:“矿监到县,强征矿夫,不从者杖打;税银苛重,一亩地需缴矿税五钱,民无生路,愿卖儿鬻女,只求停税”

,还有一张画,画着一个老妇抱着饿死的孙儿,旁边写着“此为大同府边民王氏,孙儿因无粮饿死,王氏愿以死谏,请陛下停矿税”

萧桓至今记得,当时他捧着那些血书,手指被麻纸的毛边划破,血滴在“卖儿鬻女”

四字上,与边民的血痕混在一起,让他第一次明白,李嵩口中的“为国征税”

,竟是以边民的性命为代价。

奏疏中,秦飞还详细写了矿监的暴行:大同府矿监(李嵩门生)到任后,不仅苛征矿税,还纵容矿兵抢掠民宅,将反抗的矿工押入矿洞活埋,当地知县因劝阻,被矿监以“通匪”

罪名押入县衙大牢。

秦飞当时已率巡抚衙门的兵丁,赶到大同府解救知县,却被矿监以“擅调兵马,图谋不轨”

为由弹劾,李嵩在京师立刻响应,奏请“革秦飞巡抚职,押京问罪”

——官官相护的恶,在那时暴露无遗,李嵩为保门生,竟不惜诬陷忠良,置边民死活于不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桓想起自己当时的震动与决断:他压下李嵩的弹劾奏疏,令玄夜卫北司(当时秦飞尚未掌此职)派密探赴山西查核。

密探传回的消息,比秦飞的奏疏更惨烈:大同府周边三个县,因矿税与矿兵抢掠,已有百余户百姓逃亡,二十余边民饿死,矿洞外的乱葬岗上,埋着不少无名矿工的尸体。

密探还带回了矿监与李嵩的书信,信中写“矿税已收五万两,其中两万两已送京,存于李尚书私仓,后续将再征五万两”

——铁证如山,让他彻底看清了李嵩的贪婪与卑劣。

他当即下旨:“革山西矿监职,押京交刑部审讯;停山西铁矿征税,已征税款退还边民;令秦飞全权负责山西赈灾,所需粮饷从国库调拨,地方官需全力配合,若有推诿,以《大吴律?渎职律》治罪。”

旨意下到山西时,秦飞正率人在大同府开仓放粮,边民跪在巡抚衙门外,喊着“陛下圣明”

“秦大人忠良”

,那些声音,后来通过玄夜卫密探的描述,传到萧桓耳中,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识人善任”

的重量——若当时听了李嵩的话,革了秦飞的职,山西不知还要多死多少人,大吴的边地不知还要乱多久。

萧桓的思绪回到秦飞赈灾的细节:秦飞不仅开仓放粮,还组织边民开垦荒地,种植耐旱的粟米;为解决矿工的生计,他奏请朝廷将闲置的矿场改为农具作坊,让矿工学习打铁,制作农具分给百姓;对逃亡的边民,他派衙役四处寻访,将他们接回原籍,分给种子与粮食。

密探传回的奏报中,写“秦巡抚每日只睡两个时辰,白日巡查粮站与荒地,夜里批阅赈灾文书,身上的官袍已多日未换,却仍精神抖擞”

——这样的勤政与爱民,让萧桓暗下决心:此等忠良,日后当委以重任。

后来山西赈灾结束,秦飞递来的奏报中,附了边民送的“万民册”

,上面记录了每一户受赈边民的姓名与感激之语,末尾还有边民集体按下的手印。

萧桓将“万民册”

存于太庙,作为“忠良护民”

的见证。

而李嵩因矿监案受牵连,虽未被革职,却也被他训斥了一番,罚俸半年——现在想来,当时的惩罚还是太轻,让李嵩有了后来的嚣张,竟敢在瓦剌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