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他朝昭雪颁明诏不负当年护国安(5 / 6)

加入书签

查得差不多了,等你回来,咱们便一起审他们,为你、为那些受苦的百姓讨个公道。”

窗外的寒风仍在呼啸,却吹不散殿内的暖意——那暖意来自胸口的血书,来自谢渊未改的忠魂,更来自萧桓迟来却坚定的悔悟。

他抬手擦去眼角的泪,将《谢渊平反奏疏》放在案几最显眼的位置,指尖在“为谢渊涤清冤屈,复其太保之职,仍掌全国军政”

一行上重重按了按,像是在给自己立誓,也像是在向远在西郊的谢渊承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桓走到案前,将谢渊的《拒南迁疏》与《防务续议》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永熙帝手谕的夹层里,与血书放在一起。

他知道,这三份文书,一份是列祖列宗的遗训,一份是忠良仍在的赤诚,一份是自己的忏悔,它们放在一起,既是对过去的告解,也是对未来的誓约。

他想起秦飞说,谢渊的伤势已渐稳,再过半月便能拆去夹板,到时候便能亲自来南宫见他,商议清剿李嵩余党、整顿边防的事——这一次,他绝不会再让谢渊独自承担。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窗前,再次望向南方的夜空——那点属于谢渊医帐的微光,在厚重的乌云下愈清晰,像黑暗中的一盏灯。

他在心中默念:“谢爱卿,再等等朕。

朕定会尽快处理完南宫的事,亲自去西郊看你,咱们一起把大吴的江山重新扶起来,不辜负那些信任咱们的百姓。”

南宫的夜渐渐深了,寒风也小了一些。

萧桓坐在案前,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白宣纸上写下“谢渊相关事宜”

几个字,然后逐条列出:一、待谢渊伤愈,复其太保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之职,仍掌全国军政与监察百官;二、令礼部即刻筹备“谢渊冤屈昭雪”

大典,于奉天殿举行,邀京师百姓代表观礼,公示李嵩、徐靖构陷罪证;三、遣太医院院判每日赴西郊医帐,为谢渊调理伤势,所需药材从内帑支取,不得延误;四、召谢渊之子谢明自宣府卫回京师,任玄夜卫北司指挥使,辅助秦飞缉查奸佞,待谢渊伤愈,再由谢渊亲自教导军政;五、将谢渊的《拒南迁疏》《防务续议》誊抄多份,往各边卫与地方官府,令各级官员学习其忠勇与筹谋,以正吏治。

每写一条,他的心中便安定一分——这些事,是他欠谢渊的,也是大吴欠谢渊的,更是他弥补过错的开始。

他想起谢渊在《防务续议》里写的“瓦剌虽退,仍需加固宣府、大同二卫防务”

,便又添上一条“令工部侍郎周瑞即刻赴宣府卫,督造城防工事,所需银两由户部优先拨付”

,确保谢渊牵挂的事,能提前推进。

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南宫的庭院里有了一丝微弱的光。

萧桓放下笔,走到窗前,望着南方的天际——那里的星光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黎明的曙光,西郊方向的微光也融入了晨光里,仿佛谢渊与他一同迎来了新的一天。

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也该用新的态度去面对朝堂、面对百姓、面对那个仍在西郊等他的忠良。

他摸了摸怀中的血书和谢渊的奏疏,心中充满了坚定:“谢爱卿,你看,黎明来了,咱们的希望也来了。

朕定会守住你用命护下的京师,让大吴的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让你的忠名和咱们一起,留在大吴的史册里,永远不褪色。”

庭院里的枯草上结了一层薄霜,在黎明的曙光中闪着微光,像无数双眼睛,注视着南宫的孤殿,也注视着殿内那个悔悟的帝王。

萧桓知道,前路仍有艰险——李嵩的余党未清,瓦剌仍在边境虎视眈眈,京师的百姓还需安抚,但只要有谢渊这位忠良在,有他此刻的决心,有百姓的支持,大吴定能渡过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