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玄锋归庙镇庑振国还凭烈飙(1 / 6)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尚方剑之赐》载:“德佑七年冬,德胜门退守皇城后,瓦剌虽暂止攻,然主和之声复起——礼部左侍郎(正三品)私通瓦剌细作,谓‘岁输银十万两、割蓟州三卫,可换十年无战’;户部郎中(正五品)受旧党余赂,散布‘国库空竭、士卒疲弊,再战必亡’之论。

百官惶惑,或附主和,或默不言,唯太保谢渊(正一品,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力斥其非,奏‘议和即饮鸩,割地如饲虎’。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侦得:礼部左侍郎与瓦剌使者密会于城南客栈,互赠‘通好盟书’(内书‘大吴称臣,瓦剌为兄’);户部郎中私扣边军粮饷三千石,转卖得银,欲充‘议和献金’。

更有刑部左侍郎(正三品)受赂,拖延审理‘主和派通敌’案,谓‘无实据,恐伤朝和’。

帝萧桓(德佑帝)知内奸未除、佞言惑众,若不立威,恐动摇国本,遂决计赐谢渊尚方剑,授‘便宜行事’之权,许‘凡倡议和、通敌者,无论官职高低,皆可先斩后奏’。

史臣曰:‘桓之赐剑,非独信渊之忠,实乃破奸佞之局、定朝野之心。

尚方剑者,非仅利刃,乃皇权之托、社稷之寄也。

渊持此剑,斩佞安疆,终使主和之声息,军民之志固,为后续复城退敌奠定根基。

’”

《玄夜卫档?尚方剑授受录》补:“所赐尚方剑,乃神武帝萧武开国时所铸,剑身刻‘诛佞安邦’四字,剑鞘嵌玄铁,历代传为‘镇国之器’,非国难不授。

赐剑前,帝亲赴太庙告祭列祖,谓‘今以先帝之剑,授忠勇之臣,冀斩奸佞、保社稷’;赐剑时,命内阁辅李东阳(正一品)、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从一品)为证,立‘赐剑诏’,藏于御史台档案库,载明‘谢渊持此剑,主军政、督防务、诛议和,便宜行事,百官不得阻’。”

冬肃皇城议扰,佞臣私缔和妖。

密会胡尘谋国弊,扣饷肥私饲暴獠。

忠臣斥和骄。

缇骑侦奸寻迹,帝知国祚悬摇。

特赐玄锋昭列祖,剑鸣冲碧贯清霄。

承君授便宜诏。

“诛佞安邦”

铭祖,临朝仗剑惊宵。

斥伪当庭彰正气,斩恶阶前震小朝。

众僚魂俱销。

账册明贪吏罪,密书曝佞臣枭。

军民见剑心方定,胡骑闻威胆已逃。

碑前记赐朝。

玄锋归庙镇庑,振国还凭烈飙。

斩奸早遂安民意,护民方使宅盈饶。

功高贯寂寥。

君授权时明信,臣持慎处显忠昭。

剑供太庙传千古,犹镇人间邪祟嚣。

年年祭旧劳。

皇城太庙的临时理政之所,烛火彻夜未熄。

谢渊捧着一本密折,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密折上“礼部左侍郎与瓦剌使者密会,议‘岁输银十万两、割蓟州三卫’”

的字样,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他刚从德胜门退守皇城,士卒伤残未愈,百姓流离未安,内奸余党竟又蠢蠢欲动,妄图以和议断送大吴根基。

“太保,秦指挥使来了。”

亲卫的通报声打断了谢渊的思绪。

秦飞带着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从三品)走进来,两人身上还带着夜露的寒气,张启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文书,脸色凝重。

“太保,”

秦飞躬身行礼,将文书递上,“这是张主事连夜核验的‘通好盟书’残页,是从瓦剌细作身上搜出的,上面虽无署名,却有礼部的印鉴痕迹——张主事比对过,与礼部左侍郎官印的纹路一致。”

谢渊接过文书,借着烛火细看,残页上“大吴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