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首恶伏辜余暂免仍凭丹悃固神京(6 / 6)

加入书签

‘渊在,朕无忧;渊去,朕失一臂也。

虽石、徐、刘暂免,然渊设制监之,终其世未再乱,此乃渊之功也。

’”

《玄夜卫档?斥和录》补:“自渊斥议和、设三制后,大吴百官皆知‘议和即通敌之嫌’,后世再无官员敢提出城议和。

石崇后因宣府卫守边有功,复升正三品,然终未再入京师;徐靖在南京理刑院任满,致仕归乡,未再涉党争;刘焕则因戴罪办差勤勉,后调南京户部任尚书,终无再私扣粮饷。

时人谓‘渊之一斥,立百年规矩;渊之一制,护三代安宁’。”

德胜门“破诈保帝碑”

旁,后立“斥和护京碑”

,刻谢渊怒斥赵伦之语:“宁战而亡,不议而降!

战则有生机,降则无活路!”

每至清明,百姓聚碑前祭拜,老人口述谢渊斥议和、设制度之事,孩童吟诵片头诗,忠良之名,代代相传。

萧桓命礼部编撰《斥和录》,详载赵伦阴谋、谢渊怒斥、秦飞侦查、制度设立及石、徐、刘暂免之由,附百官奏疏、罪证木刻图,颁行天下各府县,为官学教材。

书末附萧桓御批:“忠良乃国之柱石,制度乃国之根基。

朕之世,赖谢渊之忠、三制之严,方免内奸外患之扰。

后世君、臣,当以赵伦为戒,以谢渊为范,守‘拒降’之节,行‘监察’之制,方保大吴永固。”

南京、宣府卫等边地,亦立“斥和碑”

“监察碑”

,传唱谢渊事迹歌谣:“谢太保,斥议和,设制度,护家国。

擒赵伦,监余党,固边防,安民生。”

瓦剌使者后至京师议和,见“斥和碑”

,闻谢渊之事,再不敢提“帝使赴营”

,仅敢在边境与大吴官员谈判,且需有监察司官员在场。

时光荏苒,谢渊斥议和、设制度之景虽远,然其“拒降守义”

之精神、“立制防乱”

之智慧,终成大吴民族精神之核。

每逢国家危难,百姓便念谢渊之名,诵“宁战而亡,不议而降”

之语,坚守大义,护家国安宁。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一朝,内奸屡起,边患迭生,然帝能信谢渊、任忠良,渊亦能斥奸、设制,终破内奸之谋,退外敌之扰。

史臣曰:‘桓帝之明,在能辨忠奸、任贤才;大吴之安,在有谢渊之忠、制度之严。

虽石、徐、刘暂免,然监之有方,未再乱,此乃君明臣贤之效也。

’”

《玄夜卫档?斥和录》补:“渊设三制,后世遵之。

永熙帝时,瓦剌求和,帝遣亲王代往,遵‘帝不议降’之制;永兴帝时,内阁辅欲私会外使,为监察司所阻,遵‘辅受监察’之制。

百年间,瓦剌未再南犯,京师晏然,时人撰《京防百年录》赞曰:‘谢公一怒安朝堂,三制垂范护四方。

百年无寇因拒降,忠名永载大吴章。

’”

余党登朝议款忙,谢公怒起斥奸狼。

密信藏私通敌虏,铁证当庭破诈详。

恶伏辜余暂免,三制立后固封疆。

至今犹记金銮语,宁战不降守国殇。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