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逆党通胡焚火器欲胁天子降豺狼(6 / 7)
吆喝着卖货,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石迁伏诛、陛下拒降的事,都笑着说:“陛下英明,谢太保忠良,咱们才能过安稳日子!”
周老汉带着乡勇们来赴宴,捧着新酿的米酒,敬谢渊:“谢太保,去年夏若不是您,咱们京师怕是已陷了!
这杯酒,俺们敬您!”
谢渊接过酒,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陛下英明,是百姓们的支持——咱们同心协力,才能守住京师,守住家!”
秋末,瓦剌太师也先见大吴拒降守国,京师防务加固,边军强盛,自知再难进攻,遂遣使入京求和,递上“永不袭边”
盟约,愿“年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求大吴赐粮五千石”
。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也先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京师的防务和民心,让他们知道,大吴兵强粮足,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安稳,让兵卒们安心过冬。”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京师的兵卒和粮仓,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见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火器精良,粮囤满实;又到大同卫,见边军演练阵法,堡寨坚固,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兵卒这么强,京师这么稳固,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到京师后,见街道繁华,百姓安乐,更是敬畏——他们知道,大吴已不是石迁通敌时的样子,再犯只会自取灭亡。
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使者走后,萧桓对谢渊道:“有德胜门的防务在,有边军的强兵在,也先才真心求和——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
冬季将至,谢渊部署边地冬防:“大同卫、宣府卫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粮仓加派玄夜卫哨,防鼠患、防火灾;火器局日夜赶制火药,确保火器能用。”
陈安在大同卫筑了暖棚,给兵卒们取暖;李默在宣府卫教兵卒们做“暖靴”
(用麦壳填靴,保暖),兵卒们再也不用怕冬天冻脚了。
萧桓下旨,给边军卒每人赐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
谢渊亲自把冬衣送到大同卫,兵卒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心里暖暖的。
除夕前夕,萧桓赐谢渊、秦飞、郑恒等忠良年礼——谢渊获赐黄金百两、绸缎二十匹;秦飞获赐玄夜卫特制令牌(可直入御书房);郑恒获赐“持正不阿”
墨宝。
谢渊捧着年礼,对萧桓道:“陛下,臣何德何能,获此重赏?”
萧桓笑着说:“谢太保,去年夏你护京师、拒劝降,今年又护边地、安民心,这是你应得的!
朕希望明年,大吴能更安稳,百姓能更安乐。”
岁末,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帝拒也先劝降,诛石迁奸党,安边地、固京师,瓦剌求和——此乃年度第一大功!”
萧桓点头:“谢太保拒降护国,秦飞查案缉佞,郑恒弹劾奸佞,陈忠补粮慰卒,都是忠良!
朕要下旨,表彰他们,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百官跪拜:“陛下圣明!”
吏部组织百官述职,谢渊因“拒降护国、固京师防”
获“一等功”
;秦飞因“查案缉奸、防敌窥伺”
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