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7 / 9)

加入书签

立“二等功”

;周虎等十人立“三等功”

,皆由兵部颁“忠勇状”

,记入军功册。

杨武把军功册递给谢渊:“这些乡勇真立了不少功,若瓦剌再来,他们定能再立战功。”

谢渊点头:“好好记着他们的功,日后有机会,还能升阶——朝廷不能亏待忠义之人。”

张毅派周瑞修缮德胜门守城器械,加固箭楼、补充滚木、修复火器,还给乡勇营送了五十把新刀。

周瑞对岳谦道:“守城器械修好了,火器也验过了,冬天若有战事,定能派上用场。”

岳谦道:“多谢周侍郎!

有这些器械,再加上乡勇的箭术,德胜门固若金汤。”

京师百姓自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乡勇助战、边地安稳。

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追着玩,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乡勇的功劳,都笑着说:“有乡勇守城门,咱们冬天能睡安稳觉了!”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永不袭边”

盟约,愿“年年朝贡良马、羊皮,求大吴赐粮五千石”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乡勇守城门之威,让他们知道京师有民心相助,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京郊安稳,乡勇也能安心农练兵。”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乡勇,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正遇乡勇冬训。

周老汉率乡勇练箭,箭箭中靶;周虎等后生练刀,刀风凌厉。

使者见了,脸色白,私下对秦飞道:“大吴乡勇竟这么厉害,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这些乡勇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连忙点头:“不敢!

不敢!”

瓦剌使者与大吴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萧桓看着盟约,对谢渊道:“有乡勇助战,瓦剌才真心求和——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乡民们的忠义感动了天地,是朝廷的仁政赢得了民心——民心安,边疆才能安。”

萧桓下旨:“京郊乡勇营为常设防务,隶兵部九门守御司,周老汉任‘德胜门乡勇统领’(正八品),长期驻守德胜门;通州、顺义、房山乡勇营各设统领一人,由兵部考核任命,农时务农,闲时练兵,战时助军。”

周老汉接到圣旨,激动得整夜没睡——他从一个乡民,成了朝廷命官,还能长期守城门,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

谢渊巡宣府卫,对李默道:“京郊乡勇助战成效显着,你也可在宣府卫编练乡勇,农时务农,闲时练兵,若瓦剌再来,也多一层防务。”

李默点头:“谢太保说得对!

俺这就奏请陛下,在宣府卫编练乡勇——有边军,有乡勇,瓦剌再不敢来!”

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乡民请战,谢太保勘奸规范,乡勇助守京师,瓦剌因之求和——此乃年度第一大功!”

萧桓点头:“乡勇是大吴的基底,是民心的体现。

朕要下旨,表彰周老汉等乡勇,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谢渊道:“陛下,乡勇的功劳,也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愿明年,大吴更安稳,百姓更安乐!”

萧桓下旨赏乡勇:周老汉赏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