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斩佞安边威振漠留名青史照尘寰(1 / 6)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史?本纪?德佑帝》载:“德佑十五年三月下旬,瓦剌退屯漠南独石口,遣游骑袭扰大同卫,杀掠边民百余人。

帝萧桓召内阁议战守,户部左侍郎王显(张端旧僚)、理刑院副使赵安(李谟远亲)串联主和派廿余人,奏‘瓦剌兵势盛,大同卫难守,可弃边保京,增岁贡金帛以缓敌’;兵部尚书谢渊、内阁辅李东阳、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力主战,言‘弃边则九边动摇,岁贡则敌志益骄,唯增兵大同、加固边墙,方为长久计’。

帝既信渊忠勇,念其练兵固城之功,又惧瓦剌再举南下,恐京师复危,廷议三日未决,诏狱署、玄夜卫递主和派私通瓦剌密报,帝仍沉吟不。”

《玄夜卫档?密探录》补:“玄夜卫北司探得,王显遣亲信书吏赴独石口,与瓦剌使者密会,赠‘彩缎五十匹、白银千两’,使者许‘若大吴弃大同卫,瓦剌暂不犯京师’;赵安则伪造‘大同卫兵卒逃亡过半’奏疏,隐去边将陈安‘杀敌三百、守卫城池’的实讯。

二人事迹为秦飞勘验查获,然帝以‘证据未足、恐激变主和派’为由,暂未处置,此节入《王显赵安通敌疑案勘卷》,存诏狱署东库第三十九柜。”

帝心犹疑战守间,胡尘未散绕京关。

主和私递金缯约,主战坚持甲胄还。

墨验奸书痕尚在,情牵社稷意难安。

终凭赤胆醒宸断,再固山河护万寰。

帝心曾困战和间,忠勇终开雾霭山。

斩佞安边威振漠,留名青史照尘寰。

兵屯大同胡尘远,粮运边墙士气还。

今日江山安稳在,皆因君相一心攀。

德佑十五年三月廿二的深夜,御书房的烛火已燃至第三根。

萧桓坐在龙椅上,手里捏着两封奏疏,指尖的薄茧反复蹭过纸页——左边是谢渊递的《大同卫防务增补策》,字迹刚劲,写着“请拨粮三万石、火器五十门,增兵五千守大同,防瓦剌袭扰”

;右边是王显递的《暂避敌锋疏》,墨色偏沉,字里行间都在劝“瓦剌骑射精锐,大同卫孤悬边地,守之必耗粮饷,不如弃之,增岁贡以安敌,待九边兵足再图恢复”

窗外的风裹着残雪,打在格窗上出细碎的响,像极了宣府卫失守时,边民逃亡的脚步声。

萧桓闭上眼睛,总能想起去年十二月,瓦剌屯兵通州时,京师百姓收拾行囊的慌乱;想起谢渊在岳峰祠免冠叩,额头贴在金砖上的赤诚;可王显下午在廷议上说的“大同卫若破,瓦剌三日可至京师”

,又像根刺,扎在他心里。

“陛下,”

近侍太监王福轻步进来,手里捧着盏热参汤,“天凉了,您喝口汤暖暖身子。

谢尚书还在殿外候着,说‘大同卫急报,瓦剌游骑已到城下,需即刻定策’。”

萧桓睁开眼,目光落在《大同卫防务增补策》上“谢渊顿”

四字,突然道:“让他再等会儿朕再想想。”

次日辰时,内阁议房里,气氛比御书房更紧绷。

王显站在案前,手里捧着《暂避敌锋疏》,声音刻意放得恳切:“陛下!

大同卫自宣府卫失守后,兵力不足八千,粮草仅支月余,瓦剌却屯兵五万于独石口——守大同,是拿京师的安危赌!

臣请陛下暂弃大同,迁大同卫百姓入居庸关,再遣使者赴瓦剌,许岁贡金帛三万、彩缎千匹,待九边援兵集齐,再夺回大同不迟!”

他身后,赵安立刻附和,递上一卷纸:“陛下,此乃大同卫逃兵的‘供词’,说‘陈安苛待兵卒,兵卒多逃亡,只剩四千余人’——大同卫已无守志,再守必破!”

主和派的官员们齐齐躬身:“臣等附议!

请陛下弃大同、增岁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