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终教宵小难逃法再保京师气象佳(4 / 8)
>
百姓们爆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喊“谢尚书我们信您”
,有人喊“严惩内奸,守住京师”
,声音震得正阳门的箭楼都在微微颤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天下午,萧桓下旨,将王信的罪行布告全城,判其“通敌造谣、惑乱民心”
,斩立决,曝九门三日;参与贴榜的革职吏,一律流放大同卫,终身不得回京。
同时,萧桓还赏赐了捐粮的百姓和操练刻苦的京营兵卒,张阿婆因为带头捐粮,还得了一块“忠义民妇”
的匾额。
京师的街巷里,之前的匿名榜文早已被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京营操练的告示和百姓捐粮的名单。
傍晚时分,正阳门的灯笼又亮了起来,小贩的吆喝声、孩子的笑声、兵卒操练的呐喊声,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谢渊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灯火通明的街巷,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踏实下来。
寒风掠过他的甲胄,却不再觉得冷——他知道,这场谣言与民心的较量,终究是民心赢了;而只要民心不散,内奸除尽,再大的风浪,京师也能扛过去。
晨光刚漫过京师的城墙,德胜门内的巷口就炸开了锅。
卖豆浆的张老栓蹲在墙角,看着墙上新贴的黄纸,手指抖着念:“谢渊私通瓦剌阻陛下南迁”
话没念完,周围的百姓就围了过来,有人惊喊:“谢尚书不是守京师的功臣吗?怎么会通敌?”
有人却慌了:“榜文都贴出来了,说不定是真的!
去年瓦剌围京师,谢尚书不让迁,现在想想,怕是早跟胡虏勾好了!”
流言像风一样,很快刮遍了九门。
正阳门内的民妇刘氏,抱着去年谢渊亲赠的“守家”
木牌,坐在门槛上哭:“不会的谢尚书是好人,他还跟咱们一起吃掺麦的粥,怎么会通敌?”
可旁边的邻居却劝:“刘氏,还是收拾收拾吧,万一谢尚书真反了,瓦剌进来,咱们这些百姓可就惨了!”
刘氏看着木牌上的刻痕,心里也慌了——她见过瓦剌在宣府卫屠村的惨状,若京师真破,她的幼子该怎么办?
谢渊巡城到德胜门时,正看见百姓围着榜文议论,有人甚至在打包行李。
他勒住马,目光落在榜文上“私通瓦剌”
四字,心像被冰锥扎了一下——他昨日还在京营陪着兵卒练补垣术,今日就成了“通敌贼臣”
。
老卒李福挤过来,扯着他的袍角:“尚书,这榜文是假的!
您别往心里去,咱们弟兄都信您!”
谢渊拍了拍他的手,声音却有些哑:“我没事。
但百姓慌了,京师就乱了——得尽快查清是谁贴的榜文。”
玄夜卫街巷巡防千户所的卒子,正一张张揭下榜文。
周显站在巷口,手里捏着一张榜文,指尖抚过纸面——纸张细腻,是理刑院特供的桑皮纸,民间根本买不到。
“千户,”
周显对巡防千户赵能说,“把这些榜文都送文勘房,验墨色、查笔迹,还有,问清楚百姓是何时看见有人贴榜的。”
赵能躬身应道:“末将已经问了,最早看见贴榜的是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有个卖早点的小贩说,贴榜的人身穿黑袍,戴着帷帽,看不清脸,但走路的姿势像个文官。”
周显点头:“黑袍、文官跟之前石迁、孙乾的打扮有点像,说不定是李谟旧党。”
他突然想起王信——前镇刑司主事,李谟的心腹,去年石迁截改密信案时就脱逃了,一直没抓到。
文勘房的主事张启,正对着榜文验墨。
他把榜文放在灯下,又拿出镇刑司旧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