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终教宵小难逃法再保京师气象佳(3 / 8)

加入书签

把榜文铺在案上,用指尖蘸了点榜文边缘的墨,放在鼻尖闻了闻,又取过案上的两锭墨——一锭是镇刑司旧制的松烟墨,一锭是京师士民常用的桐烟墨,分别在纸上试了试。

“指挥使您看,”

他指着试墨的痕迹,“榜文上的墨色黑中带青,干了之后有细微的裂纹,跟这锭镇刑司的松烟墨一模一样;而桐烟墨色褐带淡香,干后温润,绝不是这个样子。

京师里,除了镇刑司的旧人,没人能拿到这种松烟墨。”

接着,他又把榜文对着窗外的天光,指给周显看:“您再看这纸,是理刑院特供的桑皮纸,纸纤维粗而韧,边缘还有‘理刑院库存’的暗印——这种纸民间不许私用,只有理刑院的官吏才能领用。

贴榜人能拿到这种纸墨,要么是理刑院的旧吏,要么是跟李谟余党有关联的人。”

最后看笔迹,张启从档案柜里取出李谟余党王信的供词——王信是前镇刑司主事,李谟伏诛时脱逃,一直下落不明。

他把供词铺在榜文旁边,用细笔在两者的“通”

“乱”

“相”

字上画了圈:“指挥使您瞧,王信的字有个特点,横笔收尾时顿得极重,像刀刻的一样;榜文上这些字,横笔收尾的力道、角度,跟供词上的一模一样,连起笔时的小弯钩都分毫不差。

这榜文,定是王信伪造的!”

玄夜卫查案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师。

百姓们虽还有些疑虑,但看到玄夜卫的人挨街挨户勘查榜文痕迹,又听说榜文的墨纸都是官署特供,心里渐渐有了数。

张阿婆再也没提过出城的事,反而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冒着寒风送到京营辕门:“谢尚书,老婆子信您!

这些馒头您分给兵卒们,咱们一起守京师!”

西直门内的工匠们,也自组织起来,带着凿子、锤子去帮京营修补城墙,有个年轻的铁匠说:“谢尚书要是想通敌,怎么会教咱们练火器、修城墙?那些榜文都是假的,是内奸想害咱们!”

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捐粮捐物,京师东仓的存粮,几天内就多了两万石;京营的兵卒们,也纷纷写了“死战书”

,贴在营门口,上面的红手印密密麻麻,像一朵朵绽放的血花。

三日后,玄夜卫的斥候在城郊的破庙里,抓住了三个正在分银子的镇刑司革职吏。

经过审讯,他们供出了主谋——正是脱逃的王信。

原来,王信一直躲在理刑院旧吏刘七的宅中,用李谟伏诛时剩下的镇刑司松烟墨和理刑院桑皮纸,伪造了数百张匿名榜文,又给了这些革职吏每人五十两银子,让他们趁着清晨人少,把榜文贴满京师街巷。

他的目的很简单:“让百姓恐慌,让陛下怀疑谢渊,等瓦剌听说京师内乱,定会再率部南下,到时候咱们里应外合,就能破城了。”

周显立刻率人包围了刘七的宅第。

王信听到动静,想从后窗逃跑,却被玄夜卫卒甩出的铁链缠住脚踝,“扑通”

一声摔在雪地里,当场擒获。

在他的住处,玄夜卫搜出了剩下的松烟墨、桑皮纸,还有一封写给瓦剌左贤王的密信,信中说“已造谣惑乱京师民心,陛下疑谢渊,可伺机南下,必能破城”

,笔迹正是王信的。

王信被押到京师九门示众那天,百姓们围着他骂声不断。

之前信了谣言、收拾过行囊的人,此刻都红了脸,有的还往他身上扔烂菜叶,喊着“内奸!

害民贼!”

谢渊站在正阳门上,手里举着榜文和王信的密信,大声对百姓们说:“乡亲们!

此乃内奸造谣,欲害我大吴!

我谢渊若有半分通敌之心,甘受凌迟之刑,以谢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