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悟后躬身明罪愆泪陈己过谢群贤(1 / 5)
卷语
《大吴史?后妃传》载:“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廿五,瓦剌屯兵通州,李太后召帝萧桓于慈宁宫,以‘玄夜卫退卒’所递密信为据,劝帝‘以龙体为重,暂迁南京避祸’,称‘胡骑势盛,京师难守,宗庙可暂移南都,待援兵齐聚再复神京’。
帝疑其伪,遣玄夜卫勘验密信,果查得为石迁(李谟余党,脱逃未获)所伪造,牵连太后近侍王氏、宫女林氏,殿内宫闱之议遂止。”
《玄夜卫档?宫闱录》补:“玄夜卫查得,石迁脱逃后,匿于太后近侍王氏之兄王六私宅,得王氏援引,伪充‘玄夜卫退卒’,借‘奏报军情’之名面见李太后——其所递密信用理刑院旧纸,仿玄夜卫‘急递’格式,然骑缝章‘玄夜卫北司’为私刻,墨色为松烟墨(玄夜卫日常用桐烟墨,色褐而淡,松烟墨色黑带青,二者差异显着),玄夜卫文勘房验视即察其伪。
王氏受石迁银饰二十件,供词称‘迁言助太后劝帝迁避,可安帝身,他日必获重赏’。
另查得宫女林氏,其父林皋为前镇刑司书吏,李谟伏诛时连坐流放,林氏入宫后为石迁旧党张成(已伏诛)所联络,张成许‘瓦剌破城后封林氏为妃’,林氏遂屡向太后呈递‘京师兵卒逃散过半’的伪报,其所书伪报墨色,与石迁篡改边军密信所用松烟墨一致;玄夜卫又于林氏居处搜出张成所赠银钗(钗身刻‘林’字),与张成案中查获的赃物银饰形制完全相同。
李太后得悉实情后,愧悔不已,即日捐私产三万两充作边军军饷,闭门省己三日,拒见外臣,此节分入《石迁蛊惑后宫案勘卷》《林氏通敌案勘卷》,分别存于诏狱署东库第二十九柜、第二十八柜。”
其一
后宫惑起听谗言,伪传胡骑逼宫垣。
妄报京师兵尽溃,乱君筹策扰圣筵。
慈闱念切龙体重,苦劝暂迁避险艰。
谢郎持节陈忠款,力谏死守志弥坚。
玄夜勘书露伪迹,密擒奸佞破连环。
近侍招辜承诡计,终教邪祟伏刑愆。
慈闱愧悟明大义,同扶宗社固金天。
其二
慈闱初惑堕谗渊,误信奸言劝帝迁。
悟后躬身明罪愆,泪陈己过谢群贤。
捐金助饷充军实,散产纾难安社稷。
闭门省己思前失,绝却尘缘避佞牵。
帝整干纲防宫乱,新颁国法禁私传。
十二月廿五的寒夜,慈宁宫的烛火透着窗纸,映出李太后焦虑的身影。
她坐在紫檀木椅上,手里捏着宫人林氏刚送来的密报,指尖反复摩挲着“瓦剌破卢沟桥,明日攻西直门”
几字,心像被寒针扎着疼。
自瓦剌增兵通州,她每日都派宫人探听军情,可今日这密报,比往日任何一次都更惊心——若京师真破,桓儿(萧桓)身为天子,必不能苟活,这大吴的社稷,也就要完了。
“太后,”
林氏端着参汤进来,声音压得极低,眼角却瞟着太后手里的密报,“这是石迁先生托奴婢递的‘迁避策’,先生说,他前几日在居庸关亲见瓦剌骑兵,个个披重甲,京师守兵根本挡不住——若陛下肯暂迁太子和后妃去南京,就算京师有失,也能保住大吴的根。”
李太后抬头,看着林氏——这宫女是三年前入宫的,手脚勤快,又懂些诗书,平日里常陪她说话解闷,故而格外信任。
“石迁不是前次弹劾谢渊的罪臣吗?”
太后略起疑,林氏却立刻跪地道:“太后明鉴!
石先生是被冤枉的!
他前次弹劾,是怕谢侍郎主战误国,如今见京师危急,冒死递策,全是为了陛下和社稷啊!”
林氏的眼泪掉下来,砸在青砖上:“奴婢父林皋,前镇刑司书吏,去年因李谟案连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