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o章 阁议纷纭定战和老臣持正拒迁讹(6 / 6)
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廿七,瓦剌太师也先因粮草耗尽、兵卒逃散过半,终于率部退离通州,往漠北方向撤去——持续半月的京师之危,终得暂解。
萧桓下旨,追赠此前因赵秉正诬陷而被罢官的粮监御史三人,恢复其官职与俸禄;王直因“私通旧党、操纵粮情、倡乱政之策”
,被判流放大同卫戍边,终身不得返回京师;张伦、刘焕等人因督运通州粮仓有功,免其附议之罪,仍留原职,责令其戴罪立功。
谢渊因守城有功,升任兵部尚书,总领九边军务,获赐“忠勇伯”
爵位;李东阳加授太子太傅,杨荣正式就任内阁次辅,二人协理朝政,稳定朝局。
京师百姓自在德胜门立“忠勇碑”
,碑上刻谢渊、李东阳、陈安等主战大臣之名,还有战死的壮勇、边民之名,碑额题“守土保民”
四字,以铭记此战之功。
玄夜卫继续清查李谟余党,至德佑十五年正月,终将最后五名潜藏在理刑院、户部的旧党擒获,皆按律伏诛——困扰大吴数年的李谟余党之患,彻底肃清。
九边援兵陆续撤回驻地,京师恢复往日的繁华,只有城墙上残留的箭痕、卢沟桥上淡淡的血痕,还在无声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守城战。
卷尾
《大吴史?宰辅志》载:“德佑十四年十二月,王直因私通李谟旧党、篡改粮情、倡暂避乱政之策,流大同卫戍边;李东阳加太子太傅,杨荣任内阁次辅,二人协心辅政,助谢渊死守京师,保全宗庙。
帝萧桓赞曰:‘辅持正不阿,次辅补阙匡正,尚书死战守土,此三者,乃大吴之柱石也。
’”
《玄夜卫档?防务录》补:“内阁分歧案后,玄夜卫奏请设‘内阁奏疏勘核司’,凡内阁所呈涉及兵、粮、刑狱类的奏疏,皆需先经玄夜卫文勘房勘验虚实,核查无误后再递陛下御览,以防篡改、虚报。
又定‘旧党牵连报备制’,凡曾任镇刑司、与李谟有过往来者,无论现任官阶高低,皆需每月向玄夜卫报备行踪与职事,以防旧党死灰复燃。
德佑十五年春,京师仓廪充盈,兵卒精练,九边防线稳固,瓦剌再无南下犯边之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