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o章 阁议纷纭定战和老臣持正拒迁讹(5 / 6)
,就是对死难弟兄最好的告慰——宣府卫援兵五千,愿听您调遣,死守京师,绝不后退!”
谢渊接过断矛,指尖触到矛杆上早已黑的血痕,突然想起陈烈血书上“守土”
二字,此刻竟觉得格外沉重。
他拍了拍陈安的肩:“陈将军的忠魂,就在咱们身边。
你带援兵驻守西直门——那里是瓦剌之前意图主攻的方向,城防虽已加固,仍需谨慎,绝不能让瓦剌越雷池一步。”
陈安用力点头:“末将遵令!
若瓦剌来攻,末将定与西直门共存亡!”
同日午后,大同卫援兵三千也抵达通州,与之前的驻军汇合,共同守卫通州粮仓。
王三派来的斥候还带来消息:瓦剌因粮草补给被通州守军截断,兵卒已有逃散,也先在营中大雷霆,却无计可施——谢渊知道,这是守城的关键时机,只要再坚持几日,瓦剌必因粮尽退军。
内阁议房内,李东阳与新上任的次辅杨荣正在拟定《京师防务协同策》。
策文中将京师九门分为三个防区:谢渊亲督西直门、卢沟桥一线,统领京营余部五千及壮勇一万;陈安率宣府卫援兵守西直门,重点防范瓦剌攻城;大同卫援兵与通州守军合兵,死守通州粮仓,确保京师粮道安全。
三个防区之间设联络哨,每半个时辰互通军情,确保一处遇袭,其他防区可及时驰援。
萧桓看着策文,满意地点头:“就按此策执行——粮饷、器械,户部、工部必须优先供应,不得有半分延误。”
李东阳躬身奏道:“陛下放心,户部已调通州仓粮两万石运入京师,存于内城粮仓,便于支取;工部也在赶制箭簇、云梯,明日即可送至各防区。”
萧桓拿起御笔,在策文末尾签下“可”
字,又盖上御印:“传旨下去,让全城军民都知道,朝廷要死守京师,要与他们共存亡!”
傍晚时分,传旨太监的声音传遍京师的大街小巷:“陛下有旨,死守京师,不弃宗庙,不弃百姓!
凡助朝廷守城者,战后皆有奖赏;凡私通瓦剌、散布谣言者,严惩不贷!”
百姓们听到旨意,纷纷涌上街头,有的送粮,有的送御寒的棉衣,还有的直接提着兵器去营署投军——京师内外,一片众志成城的景象。
十二月廿五的雪,下得格外轻柔,像在为这座饱经风雨的城池披上一层素纱。
谢渊站在西直门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瓦剌军营的方向,只见营中炊烟比昨日少了许多,偶尔还能看见零星的人影往营外逃——斥候说,瓦剌的粮草已不足三日,兵卒逃散的越来越多,也先虽派人拦截,却无济于事。
陈安捧着半块焦麦饼走过来,饼上还带着余温:“谢侍郎,吃点吧,这是通州百姓今早送来的新麦做的,暖和身子。”
谢渊接过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淡淡的雪味,格外香甜。
他想起几日来内阁的分歧、王直的阴谋,又看向城下往来送粮的百姓,心里突然踏实起来——只要君臣一心,官民同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守不住的城。
“陈安,”
谢渊指着瓦剌军营的方向,声音带着几分笃定,“他们撑不了多久了。
咱们再守几日,瓦剌必退。”
陈安点头,目光落在父亲的断矛上,矛尖在雪光里泛着冷光:“家父若泉下有知,定会为咱们高兴——咱们守住了京师,守住了他用命护着的这片土地。”
雪落在城楼上,落在断矛上,轻轻的,像在安抚逝去的忠魂,也像在祝福这片即将迎来安宁的土地。
城楼下,壮勇们正唱着边军的歌谣,歌声穿过风雪,飘向远方,与远处隐约的胡笳声形成对峙——那是大吴军民的决心,是永不屈服的守土之魂。
片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