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莫言边塞多奸佞自有清风扫浊浪(1 / 5)
卷
《大吴会典?军储仓制》载:“边镇粮仓分‘军储仓、常平仓’,军储仓‘隶户部陕西清吏司’,由‘粮官掌收支,仓大使核账册,巡仓御史按季核查’。
储粮需‘分类标注,新旧分隔’,账册需‘日清月结,岁终造册送户部’,‘账实不符者,按‘监守自盗’论处,‘亏空逾千石’者‘斩立决’,‘上官包庇’者‘同罪’。
德佑年间大同卫军储仓‘额定储粮十万石’,为‘北境第一粮仓’,王林旧部张谦任粮官十余年,故‘亏空’积弊尤深。”
账册虚悬十万粮,仓中只剩半空仓。
腐儒犹抱欺君册,圣主亲临验谷黄。
刀落方知天网密,心惊始觉罪痕彰。
莫言边塞多奸佞,自有清风扫浊浪。
德佑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七,大同卫的风雪终于歇了,铅灰色的云层裂开道缝隙,朝阳顺着缝隙泼洒下来,给灰褐色的夯土城墙镀上一层金辉,积雪在城砖缝隙里融化,顺着砖缝汇成细流,在墙根冻成晶莹的冰棱。
萧桓踏着半融的残雪走向军储仓,龙靴踩在冰面上出“咯吱”
轻响,玄色龙袍下摆扫过积雪,掀起细碎的雪沫。
他身后跟着谢渊与玄夜卫缇骑,缇骑们腰佩弯刀,披风上的雪粒在阳光下泛着光;周明率领的边军士兵列队护在两侧,甲胄上的冰碴被阳光照得透亮,冻硬的布帛随着步伐出“窸窣”
声响,有个小兵冻僵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枪杆,枪尖的寒光在朝阳下一闪而过。
“按《军储仓制》第三章第六条,”
萧桓望着粮仓紧闭的朱漆大门,门上的铜锁锈迹斑斑,锁孔里塞满了枯草,显然久未开启,“边镇粮仓需‘三日一巡仓、十日一清账’,巡仓御史每季必到,核对‘账面与实存’后需‘双印画押’。”
他伸出手指,轻轻触碰冰凉的铜锁,锈屑簌簌落在手背上,“可大同卫的军储仓,据玄夜卫密报,已有半年没见过巡仓御史的影子了。”
谢渊上前一步,双手呈上两本账册,左手是玄夜卫连夜抄录的副本,麻纸边缘带着墨迹未干的潮气;右手是从粮官衙署搜出的正本,牛皮封面已磨得亮,边角卷着毛边。
“陛下请看,”
他指尖点在正本账册的封皮,“这是大同卫近三年的‘军储收支总册’,账面记载‘岁入粮米八万石,岁出六万石’,年年‘盈余’,可边军弟兄却月月领不全粮饷,冬日里连杂粮都吃不上。”
他翻开副本,指着其中一页“十万石”
的朱批字样,墨迹崭新得刺眼,与周围泛黄的纸页格格不入:“属下已让文书房验过,这‘十万石’是用新墨后补的,墨色与原账册的陈墨相差甚远,连笔迹都换了人。
粮官张谦是王林天启十三年提拔的旧部,在大同卫任粮官八年,去年还以‘粮仓漏雨需修缮’为名,从户部额外申领了三千两银子,可粮仓的屋顶至今还在漏雪。”
萧桓接过账册,指尖抚过“十万石”
的字样,新墨的黏稠感透过纸页传来,像沾了层油污。
他抬头看向粮仓那扇紧闭的大门,门楣上“军储仓”
三个大字被风雪侵蚀得模糊不清,朱漆剥落处露出里面的朽木,像一张被蛀空的嘴,无声地吞噬着边军的血汗。
“开门。”
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玄夜卫缇骑立刻上前,握紧了腰间的撞门锤。
粮仓大门被玄夜卫缇骑抡起撞门锤猛砸三下,第三下时“哐当”
一声巨响炸开——木轴断裂的脆响混着尘土飞扬的闷响,两扇朱漆大门向外扑倒,门楣上的“军储仓”
木牌晃了晃,带着半尺厚的灰尘砸在地上。
扬起的尘土里混着霉味和蛛网,呛得人直咳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