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非是无情断恩义只为公道照九州(2 / 4)

加入书签

其隐瞒灾情;三万两购买大米高价转卖,获利三千两;账册上的“放记录”

全是硫黄墨伪造,真正到灾民手里的,只有五千石霉的糙米。

更令人指的是,有三个灾民因索要粮食,被柳凇的家丁活活打死,尸体扔进了长江。

谢渊连夜写好弹劾奏疏,字字泣血,列举柳凇十大罪状,附上账册、证词、人证名单。

写罢,他将奏疏放在案头,望着窗外的雨夜,想起母亲的遗像——母亲总是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半旧的帕子,那是母亲留给他的,上面绣着简单的兰草花纹,边角已经磨破。

他摩挲着帕子,泪水终于忍不住滚落。

次日清晨,谢渊带着奏疏和证据,登上返回京师的船。

行至半途,却见一艘官船拦住去路,船头站着的正是柳凇。

他穿着一身崭新的官袍,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容:“渊儿,我就知道你会查清楚,是舅父一时糊涂,你看在你母亲的面子上,饶了舅父这一次吧。”

他让人捧上一个锦盒,里面装着金银珠宝,“这些你收下,就当舅父给你的赔罪礼。”

谢渊站在船头,冷冷地看着他:“舅父可知,你贪墨的每一两银子,都能让三个灾民多活半月?那三个被打死的灾民,他们的母亲也在盼着儿子回家!”

他指着锦盒,“这些脏钱,你拿回去给那些饿死的灾民买棺材吧!”

柳凇的笑容僵在脸上,脸色变得铁青:“谢渊!

你真要做得这么绝?我们可是骨肉相连的亲人!”

“国法面前,没有骨肉私情!”

谢渊挥手让船开,“舅父好自为之,等着朝廷的判决吧!”

船缓缓驶离,谢渊望着柳凇气急败坏的身影,转身走进船舱,将脸埋在母亲的旧帕子里,肩膀微微颤抖。

回到京师,谢渊径直带着奏疏走进皇宫。

德佑帝萧桓正在乾清宫批阅奏折,见他一身风尘,眼中布满血丝,忙问:“谢卿一路辛苦,湖广灾情如何?”

谢渊“扑通”

一声跪下,将奏疏高高举起:“陛下,臣有罪!

臣未能及时现亲舅父柳凇贪墨赈灾银,致使百姓遭殃,请陛下降罪!”

萧桓展开奏疏,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看到“饿死灾民数百,打死三人”

时,猛地将奏疏拍在案上:“岂有此理!

柳凇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他扶起谢渊,“卿能大义灭亲,何罪之有?这是大功!”

谢渊叩道:“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将柳凇革职查办,追回赃银,赈济灾民!”

萧桓颔:“准奏!

朕命你主审此案,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三日后,朝堂之上,谢渊当众宣读弹劾奏疏,将柳凇贪墨赈灾银的证据一一呈上:硫黄墨篡改的账册、镇刑司银库的记录、盐商张茂德的供词、被打死灾民家属的证词……每一项证据都铁证如山。

柳凇被押上朝堂,见谢渊站在殿中,目光如炬,竟还想狡辩:“陛下,臣是被冤枉的!

是谢渊公报私仇!”

谢渊冷笑一声,让人抬上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装着柳凇贪墨的赃银账目,另一个箱子里装着灾民们的粥棚记录——上面记着每日放的霉糙米数量,还有饿死灾民的名单。

“舅父,你看清楚,这是你用硫黄墨改的账册,这是灾民们的粥棚记录,一对比就知真假!”

他指着账册上的墨痕,“这些墨痕就是铁证,你赖不掉!”

柳凇看着账册和粥棚记录,脸色惨白,瘫倒在地。

文武百官见状,无不震惊,纷纷称赞谢渊铁面无私。

萧桓当庭下旨:“柳凇贪墨赈灾银,草菅人命,罪大恶极,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