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不纳一钱心自正清风长绕府衙台(1 / 4)
《大吴会典?礼仪篇》载:“地方官迎送巡抚,止供酒食,不得馈金银古玩。
神武帝萧武定‘禁馈令’:‘凡馈礼过百钱者,以贪论。
’”
然德佑年间,江南官场奢靡成风,节礼往来实为行贿遮掩,美其名曰“冰敬”
“炭敬”
,苏州知府王敬之尤甚,常借“苏绣”
“名茶”
之名,向京官输送厚礼,与镇刑司江南千户钱彬勾结,垄断丝绸贸易,百姓怨声载道。
德佑二十二年春,左都御史谢渊巡抚江南,整饬吏治,行前谕令:“凡送礼者,原封退回;屡送不止者,以贪腐论。”
随行的德佑帝萧桓初不解,见谢渊立碑拒礼,方知“清廉非孤行,乃以国法为盾,护百姓之利”
。
吴地繁华锦绣堆,官场暗里送金来。
朱门宴罢赃私满,绣盒开时祸事栽。
石碑刻尽清规语,墨痕凝作铁胆胎。
不纳一钱心自正,清风长绕府衙台。
德佑二十二年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苏州城更是繁花似锦。
然繁华之下暗流涌动——丝绸商勾结官府垄断市场,每匹上等苏绣需向知府衙门缴“专利银”
,百姓织户辛苦一年,所得不足三成。
左都御史谢渊以“巡抚江南”
衔抵达苏州时,百姓拦路递诉状,青石板路上跪满了人,诉状上字字泣血:“王知府收礼成性,每节必索‘孝敬’,商不送礼则刁难,民不送礼则冤难伸!”
谢渊驻节苏州府衙第三日,恰逢清明。
午后,苏州知府王敬之带着两个仆役,捧着个描金漆盒登门。
王敬之五十余岁,满面油光,官袍绣着精致的云纹,见了谢渊便堆笑:“谢大人初到江南,下官备了点本地土产,不成敬意。”
仆役打开漆盒,里面铺着红绒布,放着一幅苏绣《寒江独钓图》,丝线细密,渔翁的胡须根根分明;一罐“碧螺春”
茶叶,锡罐上刻着“贡品”
二字;另有一叠银票,票面隐在绣品下,隐约可见“五千两”
字样。
谢渊目光扫过漆盒,指尖未动:“王知府可知《大吴会典》载‘巡抚受馈过百钱者,同罪’?”
王敬之笑容一僵,忙道:“大人误会!
这苏绣是织户感念大人巡按江南,特意绣的;茶叶是东山茶农所赠,不值钱;银票……是下官糊涂,这就拿走。”
他使眼色让仆役收银票,却把绣品和茶叶往前推,“这两样是百姓心意,大人总得收下。”
谢渊指着绣品:“苏绣极品‘劈丝绣’,一匹需织工三月,市价纹银五十两;贡品碧螺春,一两值五钱银子,这罐足有十两。
百姓连温饱都难,怎会送如此贵重之物?”
他起身走到府衙院中,指着墙角堆放的诉状:“这些诉状里写,织户每绣一匹锦,需给你缴二两‘管理费’;茶农卖一斤茶,半斤要充‘孝敬’,你所谓的‘百姓心意’,不过是从他们身上刮来的脂膏!”
王敬之额头冒汗,语气却硬了起来:“大人未免小题大做!
江南官场向来如此,节前送土产是规矩,镇刑司钱千户每年都收,怎不见他说闲话?”
谢渊冷笑:“他人收,我便要收?钱千户收礼纵容你垄断丝绸,我身为风宪官,正要查这‘规矩’!”
他让玄夜卫校尉将漆盒原封不动抬走,“礼物退回,转告王知府,好好查自己的账,别等我上门查。”
王敬之灰溜溜离开后,连夜派人给镇刑司江南千户钱彬送信。
次日,钱彬便带着校尉闯到府衙:“谢大人,镇刑司接举报,说您无故拒收地方官‘正常节礼’,恐是故意刁难,影响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