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2章 宁拙毋巧此吾心也(1 / 5)

加入书签

《大吴食货志》载:"

开中制者,以盐引召商输粮边地,实乃军饷之基石。

然日久生弊,商官勾结,屡禁不止。

"

德佑十九年暮春,早朝的薄雾还未散尽,吏部尚书的弹劾奏疏已如乌云压境——谢渊整顿开中制的举措,不仅触怒了晋商,更唤醒了王林旧部的蛰伏势力,一张由流言、旧怨、新仇编织的大网,正悄然收紧。

"

或谓予曰:子拙乎?

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

宁拙毋巧,此吾心也。

"

太和殿的晨光斜斜切过金砖,将郑淮捧着的奏疏照得透亮,墨迹浓得像化不开的墨锭,在宣纸上洇出细微的毛边。

他上前三步,皂色官袍的下摆扫过丹墀的青苔,声音字字如刀:"

臣郑淮,弹劾大同巡抚谢渊三大罪!

"

"

其一,擅改开中旧制!

"

郑淮展开奏疏,指尖点着"

纳米中盐"

四字,"

元兴帝定纳米中盐之法,沿用上百年,谢渊竟私改为银盐并收,美其名曰便民,实则坏祖宗成法!

"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御座,"

其二,构陷晋商!

范、王等七家盐号世代供边,谢渊却诬指其私售瓦剌,查抄账册,逼得张家口、大同马市盐商罢市,如今边军食盐短缺,士兵嚼盐块度日,怨声已传到京师!

"

最末一句他加重了语气:"

其三,越权用事!

玄夜卫本掌缉捕奸佞,谢渊却令其查抄盐号,翻箱倒柜如抄家,商户人人自危,都说朝廷容不下守法之商,此非动摇国本是什么?"

话音未落,他身后七位官员齐刷刷出列,朝珠轻晃间,已在阶下摆出半弧的施压阵仗,晨光里他们的影子交叠,像一张暗网悄然张开。

班末的李大人(王林旧部)紧了紧官袍,袖中那卷"

潞绸百匹"

的清单硌得腕骨生疼。

他出列时脚步微顿,声音却刻意拔高,带着几分装出来的焦灼:"

《大吴盐法考?卷三》明载:开中制沿元兴旧例,非奉诏不得擅改。

谢大人未奏先改,视祖制如无物,若人人效仿,国法何存?"

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中清单,那是晋商昨夜塞给他的"

润笔费"

,桑皮纸的糙面蹭得指尖麻,冷汗顺着脊梁骨往下淌——他比谁都清楚,晋商罢市不是因查私盐,是怕谢渊查出他们用官盐换瓦剌战马的旧账。

可此刻箭在弦上,只能硬着头皮接话:"

据张家口商户报,自谢大人改制,边地盐价一月涨三成,士兵骂声连天,都说清官来了,盐罐子空了!

"

谢渊出列时,青布官袍的领口沾着晨露,他从袖中取出的《边地盐价册》已被翻得卷边,每页都盖着大同卫、宣府卫的鲜红官印,印泥还带着朱砂的腥气。

"

陛下容禀,"

他声如洪钟,震得殿角铁马轻响,"

臣改纳米中盐为银盐并收,非为擅改祖制,实因去岁边地大旱,粮食歉收,商户运粮成本涨五成,故许以银补粮缺,每引加收的五分盐税,皆入大同卫《军饷收支册》,正月至三月已充饷银十二万两,有卫所官印为证。

"

他翻到册中"

晋商罢市缘由"

页,上面用朱笔圈着七家盐号的名字:"

罢市者非寻常商户,乃范、王等七家,他们常年私铸伪引,将官盐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