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7 / 7)
市以信,守边以忠"
,成为新的商路准则。
甘肃镇的百姓重新回到黑风口附近居住,他们在当年的中转站旧址开垦荒地,种上庄稼。
老人们说,自商路整改后,瓦剌再没来袭扰过,夜里能听见的,只有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清脆而安宁。
林缚在黑风口遇见一位放羊的老汉,他的儿子就是去年战死的哨兵。
老汉指着新立的岗哨:"
现在好了,路归朝廷管,贼寇进不来了。
"
他的羊圈,就搭在当年马队藏粮的山洞旁,洞里的粮食早已被边军运走,只留下淡淡的麦香。
那幅引风波的商路图,最终被收入史馆,旁边附着重合点的证据说明。
《大吴史》在记载此事时写道:"
德佑十六年,代王私拓商路通敌,谢渊以图为证,诛奸佞,整边备,茶马道复归正途。
"
史馆的史官在图旁题注:"
一图可亡邦,一图可兴邦,在人不在图。
"
这句话,成了后世治理边地的至理名言。
边军的马队经过古道时,会在槐树下歇脚,老兵们给新兵讲代王通敌的故事,指着槐树说:"
这些树,是用奸臣的骨头喂大的,要记住教训。
"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重复谢渊的话:"
商路即民心,守住路,就是守住民心。
"
卷尾
《大吴史?边防志》载:"
茶马古道之险,不在山高路远,奸人借道。
德佑之变,代王以商路图通敌,幸得谢渊察其奸,七处重合终成铁证。
"
夫图者,器也,用之正则利国,用之邪则祸民。
后世治边者,必亲验商路、严查通牒,皆以代王为戒。
宣化的风,年复一年掠过古道,吹老了槐树,吹淡了血痕,却吹不散图上那七处红圈——那是刻在王朝边防上的警示,永远提醒着后来者:防外必先安内,守边必先正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