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6 / 7)

加入书签

"

代王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突然疯似的撕扯商路图,却被林缚按住,碎羊皮在他手中飘落,像一群绝望的蝶。

左副都御史趁机撇清关系,说自己"

从未参与"

,却被谢渊拿出的"

分赃记录"

堵住嘴——他去年从代王那里分到的战马,足足有五十匹。

玄夜卫的脚步声在暖阁外响起,谢渊亮出都察院的"

拘押令"

:"

代王萧灼,涉嫌通敌叛国,"

他的声音朗朗,"

即刻收监,听候三司会审。

"

代王被押走时,突然回头盯着商路图,嘶吼道:"

那不是商路,是活路!

"

活路?谢渊望着图上蜿蜒的红线,那分明是用边军鲜血染红的死路。

林缚将散落的图碎片一一收起,他要把这些碎片拼好,作为呈给陛下的最后一份证据。

三法司在都察院大堂会审时,商路图的复原件被挂在正中,七处重合点用红圈标出,旁边摆着对应的证据。

代王在铁证面前终于低头,承认"

为多获战马,与瓦剌约定借道,后被胁迫通敌"

谢渊却拿出他与瓦剌领的密约,上面写着"

事成后割宣府三城为谢"

,戳穿了他"

被胁迫"

的谎言。

最终,代王被判"

削爵赐死"

,涉案的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等官员,或斩或流,朝堂为之一清。

林缚在整理卷宗时,将商路图的碎片装裱成册,取名《罪路图》,警示后人商路不可私借,边防不可松懈。

谢渊奏请重新勘定茶马古道,废除代王私拓的七处"

中转站"

,改由边军、都察院、户部三方共管,每处关卡都设"

三堂会审"

的盘查制度。

"

商路即国脉,"

他在奏折中写道,"

脉通则国兴,脉阻则国危,断不可假手私人。

"

德佑帝准奏,命林缚主持商路整改,他沿着当年的路线巡查,在七处重合点立碑,碑上刻着"

边患源于内奸"

六个大字,碑后列出代王通敌的罪状。

谢渊建议对宣府、大同、甘肃三镇的边军进行换防,避免将领与地方势力勾结。

德佑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换防后的边军在黑风口等要地增设岗哨,马队过关需持"

三衙会签"

的文书,再无"

代王府免检"

的特例。

林缚在黑风口的新岗哨前,看见边军正在查验一队晋商马队,马夫们规规矩矩地出示文书,再没有当年的嚣张。

岗哨的石墙上,挂着《罪路图》的摹本,每个哨兵上岗前都要默记上面的教训。

片尾

朝廷在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设立"

官市"

,由都察院派御史监督,瓦剌商队需持"

明符"

(边军签的通行证)、"

暗符"

(玄夜卫的防伪印记)才能入关,交易全程记录在案。

谢渊在巡查官市时,看见瓦剌商队的马夫与中原商贩用手语交流,气氛平和。

他想起代王的《罪路图》,叹道:"

商路本无善恶,善恶在人。

"

林缚在一旁补充:"

就像这图,既可藏奸,亦可兴邦。

"

官市的石碑上,刻着谢渊题写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