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5 / 6)
p>谢渊望着新制,"
蓝铜矿粉,"
顿了顿,"
永远封存在《禁物志》里。
"
新的饷银流程,让官腐分子再难插手,边军的饷银,终于能直达将士手中。
《大吴兵制考》详细记载了此案,泰和号商票、三叠盐引暗纹,都成为官腐的警示符号。
谢渊的勘合符,也被载入史册,成为风宪官查饷的象征。
风穿过边镇的城楼,带着饷银碑的回声,仿佛在诉说:饷银如血,官腐如蛆,唯有国法如刀,才能护我河山。
《大吴刑案宗》将饷银案列为甲等大案,页贴着三位参将的供词,谢渊的批注写着:"
边将饷银,非银也,民之膏血、军之魂魄也。
腐此二者,与卖国同罪。
"
往来官员读至此处,无不小心翼翼,生怕触怒国法,玷污饷银的清白。
饷银碑前,常有老卒前来祭拜,他们用饷银买来的酒,洒在碑前的獬豸像下。
"
弟兄们,"
他们喃喃道,"
如今的饷银,干净了。
"
谢渊知道,这些老卒的身影,就是饷银最好的守护,让后来者不敢再动歪心思。
《大吴马政考》的末尾,饷银案的记载格外醒目:"
德佑十五年冬,谢渊查边将饷银,破三法司合流之网。
商票暗纹显形之日,即官腐现形之时。
"
风穿过历史的长河,带着饷银的故事,告诉世人:边将的饷银,连着国家的安危,容不得半点玷污。
午门之外,三位参将被押至,李继光望着谢渊,眼中闪过一丝悔意:"
末将末将对不起弟兄们"
谢渊的声音如刀:"
你对不起的,"
顿了顿,"
是大吴的百姓,是守关的英魂。
"
刽子手的刀落下前,谢渊展开《军法》:"
通敌卖国,"
他的声音响彻云霄,"
依律,斩立决!
"
刀光闪过,血溅丹墀,却洗不净官腐的耻辱。
边民们望着刑场,忽然齐呼"
谢大人"
,声音震天动地。
谢渊知道,这不是喊给他的,是喊给国法的,是喊给所有守关将士的。
斩刀入鞘时,谢渊的勘合符突然亮,獬豸纹在阳光下显形。
他望向午门的獬豸雕像,想起《獬豸经》中的话:"
獬豸触邪,非角乃心。
"
是的,只要心有国法,心有百姓,边将的饷银就永远干净,边关就永远稳固。
谢渊推行的新饷银制,要求每笔饷银都需风宪官、户部、太仆寺三方会签,确保银钱直达边军。
萧枫看着新饷单,笑道:"
末将终于能挺直腰杆饷了。
"
随着饷银的整顿,边军的战马日益膘肥体壮,马厩里再也没有驽马的身影。
谢渊亲自为战马烙印,獬豸纹在马臀上格外醒目,那是国法的印记,是民心的守护。
边民们看着强大的边军,心中的安全感与日俱增,他们更加踊跃地缴纳赋税,为边军提供马料。
谢渊知道,这就是饷银案最大的成果——让百姓与边军心连心。
谢渊将饷银案的所有证据,包括花名册、票号汇单、密约,都封存在风宪官署的密档阁,成为后世查案的范本。
每任风宪官上任,都要研读此案,以儆效尤。
《大吴官制》中新增条款:"
边将饷银,严禁商票经手,违者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