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5 / 5)

加入书签

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每当漕船驶过新道,老船工们仍会讲述当年谢大人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的故事,他们的声音在河面上回荡,一代传一代。

而“天工开物”

这四个字,不仅是测量标杆上的印记,更成为了廉洁奉公、为民造福的象征,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百姓的福祉,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改漕运之道,可知兴利除弊,难在革故鼎新;治国安邦,贵在为民谋福。

其以《舆地测量法》为器,破奸佞之阻;以“天工开物”

为志,立百年之功。

漕运新道,非独河道之改,更是吏治之新;非独钱粮之通,实乃民心之聚。

昔王真之流,结党营私,阻新道以谋私利,陷万民于饥馑。

然谢渊以左都御史之威,持监察之权,朝堂之上,怒斥群小;荒野之间,亲涉险途。

其肩扛烫伤之痛,目睹匠人惨死,仍矢志不渝,此等坚忍,非铁石心肠,实乃心系苍生。

当洪水肆虐,他舍身抢险,嘶吼之声穿透雨幕,只为护住新道与百姓,尽显忠勇本色。

新道既成,漕运损耗锐减七成,京师粮仓充盈,万民得安。

此功非谢渊一人之力,然若无其力排众议、智斗奸邪,又安能成此壮举?德佑帝彻查贪官,吏治为之一清,实乃谢渊之功也。

大吴学子研读《谢公漕运改制记》,老船工讲述其传奇故事。

“天工开物”

之标杆,不仅丈量了河道,更丈量出为官者的担当与操守。

谢渊之精神,如运河之水,绵延不绝,激励后世官员廉洁奉公、为民请命,成为大吴王朝吏治之典范,亦为华夏治国理政之瑰宝,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