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愿将污吏绳于典留得河清海晏名(3 / 4)
红纹路与绸缎庄密信上的印记严丝合缝,火漆印边缘还沾着些许烛泪,“此印乃前日从张大人书房暗格里搜出,暗格的机关上还留着张大人的指纹!”
他又展开一卷书信,信纸已经泛黄,“还有这封,你写给河道总督的‘分润方案’,笔迹与你在公文中的判词如出一辙。
更可笑的是,”
谢渊举起一封信,“你在信中提到‘按官职大小分赃,布政使拿四成,镇刑司副使拿三成’,与我们从绸缎庄账册中查到的分赃比例完全一致!”
张明德的玉佩“啪嗒”
坠地,碎成齑粉。
而当谢渊念出“每笔工程款抽三成,按官职大小分赃”
的条款时,堂外百姓的怒骂声几乎掀翻屋顶。
“狗官!
还我血汗钱!”
“杀了这些贪官!”
的怒吼声此起彼伏,衙役们手持棍棒,勉强维持着秩序。
这时,一位白苍苍的老者挤到堂前,老泪纵横:“青天大老爷!
我儿子去年修河堤,累死在工地上,只得了几两银子的抚恤。
原来这些钱都被他们贪了!
求大人为我们做主啊!”
堂内堂外顿时哭声一片,百姓们纷纷跪地,请求严惩贪官。
案件虽明,暗流却更汹涌。
谢渊的府邸每日都会收到十余封匿名信,有的装在普通的牛皮纸袋里,有的用红绸包裹,透着诡异。
信中有的绘着带血的铡刀,刀刃上还滴着鲜红的颜料;有的裹着妻儿的衣角,布料上还沾着熟悉的桂花香气。
深夜归家时,总能在巷口瞥见黑影闪过,墙角的狗往往第二日便横尸街头,脖子上还插着一把明晃晃的匕。
“老爷,要不”
夫人捧着染血的家书,泪水滴在“若再查案,幼子性命难保”
的恐吓信上,信纸被泪水晕染得字迹模糊。
她的手在微微颤抖,髻也有些凌乱,显然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吓。
谢渊将妻儿紧紧搂入怀中,能感受到夫人剧烈的心跳和幼子滚烫的小脸。
他在夫人头顶轻轻一吻,低声安慰:“别怕,有我在。”
却转头对李正下令:“增派玄夜卫保护各证人,尤其是采石场场主和绸缎庄伙计。
明日继续提审转运使司涉案官员,一个都不能放过。”
他摩挲着案头《河防通议》的烫金字,声音低沉而坚定,“黄河水患未平,贪腐之患不除,我谢渊有何颜面立于天地间?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还百姓一个公道!”
夜深人静时,谢渊独自坐在书房,望着窗外高悬的明月。
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他脸上的疲惫与坚毅。
他想起在河堤上看到的惨状,想起百姓们期盼的眼神,握紧了拳头。
突然,窗外传来一声异响,他迅抽出佩剑,却只看到一只野猫窜过墙头。
但他知道,真正的危险,还在后面。
德佑十二年春,随着最后一名涉案官员入狱,这场震动朝野的工料舞弊案终于尘埃落定。
新修缮的黄河堤坝上,彩旗飘扬,百姓们扶老携幼,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谢渊站在堤坝上,望着滔滔河水,耳边是百姓们“谢青天”
的欢呼。
河风吹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让人心情舒畅。
“大人,朝廷升任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李正递上明黄诏书,诏书边缘绣着精美的龙纹,透着尊贵与威严。
谢渊却望着河面上往来的漕船,漕船上满载着货物,船夫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他将诏书收入袖中,弯腰拾起一粒石子,奋力掷向河心,溅起的水花转瞬即逝:“河道仍有隐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