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纸章程开富路千钧重担压身腰(1 / 4)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荒政要览》有云:“赈济之法,施粥救一时之急,以工代赈谋万世之利。

然新政推行,必触旧弊;利民之策,常遭贪蠹。”

德佑十二年夏,黄河浊浪裹挟着枯枝败叶,如万马奔腾般冲撞堤岸。

决口处浊流奔涌,三州十二县顿成泽国,哀嚎声顺着泛滥的河水飘向天际,二十余万流民扶老携幼,如同被狂风卷落的浮萍,在荒野间艰难求生。

谢渊眼见此景,心急如焚,连夜奋笔疾书《工粮互换疏》,提议以预备仓存粮为饵,招募流民修筑河堤。

这道奏疏呈上朝堂,恰似巨石投入沸鼎,激起千层浪。

旧规与新政的激烈碰撞、官员私利与天下公义的残酷较量,在奏折案卷的字里行间,在各方势力的暗箱操作中,轰然拉开帷幕。

洪水滔滔卷怒涛,哀鸿遍野路萧条。

欲施良策安黎庶,却遇奸谋起暗潮。

一纸章程开富路,千钧重担压身腰。

但求天下无饥馁,何惧风霜染鬓凋。

德佑十二年五月十五,文华殿内庄严肃穆。

金砖地面在晨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蟠龙藻井仿佛随时要破壁而出。

袅袅檀香萦绕殿中,却难以驱散凝重如铅的气氛。

德佑帝萧桓身着明黄龙袍,眉头深锁,手指反复抚过御案上堆积如山、盖满朱红急报印的灾情奏报,指节重重叩击桌面,声音中满是焦虑与无奈:“黄河决堤已过三旬,三州十二县沦为泽国,户部前日奏称,如今开仓施粥,仅能支撑月余。

诸位爱卿饱读诗书,深受皇恩,可有良策能解此困局?”

谢渊闻言,整了整身上绯色官袍,獬豸补子上的金线在光线中闪烁,似在彰显御史的威严。

他踏前半步,腰间玉带随着动作铿锵作响,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陛下,臣请行‘以工代赈’之法。”

谢渊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可下令让灾民投身堤坝修筑,每日工价兑换小米三升,所需粮米就取自预备仓。

如此一来,既能解百姓当下饥馑之急,又可加固河防,待到汛期过后,还能挑选精壮劳力,充实河防常备军,实乃一举多得之策。”

户部尚书陈显文捻着灰白胡须,脸上露出一抹冷笑,蟒纹补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尽显倨傲。

“谢大人,你这是要拿国本冒险!”

他的声音尖锐刺耳,“预备仓存粮,那是祖宗定下的‘救命粮’!

洪武年间,萧武皇帝特批‘非大灾大饥不得擅动’,你今日若开了这个先河,他日要是遭遇连年灾荒,朝廷拿什么去赈济百姓?”

陈显文斜睨着谢渊,眼神中满是轻蔑,“况且流民大多疲惫不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怎能修筑出坚固的河堤?”

“陈大人此言差矣!”

谢渊毫不畏惧,当即展开袖中《大吴荒政要览》,朱笔批注在烛火下格外醒目。

“成祖元兴帝元年,沧州大水,时任知州王弘采用‘以工代赈’之法,招募流民疏浚河道。

三年间,不仅解决了灾民生计,还建成百里永固堤,此乃载入史册的成功范例。”

谢渊转向德佑帝,目光诚恳而坚定,“至于预备仓,臣已拟定《工粮互换章程》,采用‘勘合式’文书,一式两份加盖骑缝章,由户部、工部、地方三重核验,如此定能确保粮账分明,万无一失。”

工部侍郎王弘基见状,忽地上前一步,乌纱帽翅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

“陛下,河工修筑讲究‘夯土七进三出,砌石错缝如锁’,这些灾民毫无技艺,若让他们修筑河堤,恐怕筑成的都是危堤,到时候反而会酿成更大的灾祸!”

“王侍郎莫要因噎废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