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勋业正当时功名垂弗朽(4 / 5)

加入书签

>

谢渊再拜,抬头望向"

正大光明"

匾:"

陛下圣明。

臣唯愿,天下官吏知所敬畏,百姓知所依归。

"

未初刻,内阁值房。

史馆编修吴沉展开《谢渊巡晋实录》,狼毫在"

核减赋税"

条下注:"

谢渊援引神武二十三年例,附《税粮实征册》为据,此具陈灾情、援引旧例、附列实征三要素,遂成灾伤核减定例。

"

窗外,玄夜卫正将七十二箱案宗抬入史馆,箱角封条在阳光下闪烁。

吴沉想起谢渊在朝堂上的陈词:"

律法非刀笔,乃天下公器。

"

笔下一滞,遂加按语:"

谢公之奏,非为一己之功,实乃为万世开巡按之范。

"

申时三刻,都察院。

左都御史陈智展开谢渊所赠《宪纲条例》草案,条"

巡按回朝必附实证"

的字迹刚劲如刀,让他想起谢渊在朝堂上展开账册的手势——那不是展示政绩,而是举起律法的盾牌:"

巡按御史回朝,必以《大明会典》为据,附人证物证于考成,违者劾之。

"

他望向院中积雪,想起朝堂上谢渊与周瑄的激辩——那些翻飞的账册、铿锵的律条,终将在明年春天,化作都察院墙上的新宪。

吏员捧来的邸报头版,德佑帝的圣旨明晃晃印着:"

仿《巡晋事宜疏》体例,详报地方利弊。

"

陈智一笑,提笔在草案末页批注:"

宪纲既立,"

笔尖划过"

违者劾之"

四字,"

巡按有章,吏治当清。

"

他望向院中积雪,忽然明白,谢渊的十二事条陈,早已越个人功过,成为丈量官场的新尺度。

吏员捧来邸报,头版便载:"

德佑帝准谢渊所奏,着各布政司仿《巡晋事宜疏》体例,详报地方利弊。

"

陈智一笑,提笔在草案末页批注:"

宪纲既立,巡按有章,吏治当清。

"

酉初刻,谢渊独坐值房,摩挲着腰间关防。

铜质关防上的"

天宪"

二字,经半载风雨更显苍劲。

他翻开新收的《吏部月选须知》,见自己的考成评语"

纠劾得宜,军民称便"

已录入"

外差考核"

专章,旁边还注着:"

谢渊例,谓巡按当以事实为据,以律法为准,后世遵之。

"

值房外,暮鼓声声。

谢渊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想起山西百姓送别的灯笼——那些星星点点的火光,此刻仿佛都汇聚在案头的《宪纲条例》上。

他知道,这场朝堂论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征战的开始。

当关防再次扣上腰带,他听见自己的心跳与暮鼓同频:律法之下,终有清明。

吴沉忽然想起谢渊说过的话:"

律法不是御史的尚方剑,是百姓的保护伞。

"

他重重落下笔,在按语里写下:"

谢公之奏,非为劾贪,乃为立矩。

"

片尾

酉初刻的值房,谢渊摩挲着腰间关防,铜纽上的"

天宪"

二字已被磨得亮。

新收的《吏部月选须知》里,"

谢渊例"

三个字格外醒目,旁边注着:"

以事实为据,以律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