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6章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 / 4)

加入书签

卷语

《吴史?职官志》载:"

巡按御史还朝,必斋戒三日,具衣冠,备文牍,以候圣裁。

"

德佑十年十月,朔风裹挟着太行山脉的砂砾,扑打在谢渊回京的车舆之上。

车中七十二箱宗卷以浸蜡桑皮纸层层包裹,封条上的紫铜印泥在颠簸中龟裂出细微纹路,恰似他在山西查案时层层剥开的真相裂痕。

当晋王萧泓的暗卫在驿道扬起烟尘,这场始于潞安驿站蜡模案的追查,终于在回京路上,与泰山封禅大典的筹备暗潮交织,演变成关乎社稷安危的生死博弈。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大吴德佑皇帝泰山封禅奏表

维德佑十年十月中旬吉日,嗣天子臣桓,敢昭告于昊穹高上帝、东岳岱宗之神:

粤稽上古,封禅大典肇于《尚书》,成于《管子》,盖以圣人膺天命、致太平,必升中于天,告成于地,此万古不易之常经,百王相承之钜典也。

溯我大吴开国,太祖神武皇帝萧武,龙兴淮泗,仗剑而拯黎元;凤起江左,挥戈以靖寰宇。

斩蛇起义,膺赤伏之符;逐鹿中原,受玄圭之锡。

划疆宇而分星野,定礼乐以正乾坤,制《皇明祖训》以垂万世,创《大吴会典》而范百僚。

自此金瓯永固,玉烛长调,此诚上天眷命,肇启我大吴亿万年无疆之祚也。

隐宗建宁皇帝萧炆,承祧继体,绍述先猷。

仁风初扇,泽被黔黎;德政方敷,恩覃海宇。

虽天命不永,而正统攸归;年寿弗遐,而典章具在。

其守成之规、爱民之念,犹日月之照临,为后世立承平之基,树帝王之范。

世宗永兴皇帝萧珏,拨乱世而反正统,廓氛祲以清寰宇。

北逐残元于漠北,犁庭扫穴;东靖海寇于沧溟,破浪安澜。

迁都建业,展经纶而拓鸿图;革故鼎新,施德政而新庶绩。

威棱震乎殊俗,声教讫于八荒,实乃中兴令主,丕振祖业之光。

世祖元兴皇帝萧耀,继文缵武,道洽功成。

八纮一宇,光被四表;九域同风,德化万方。

兴水利以厚民生,劝农桑而丰仓廪;通西域而开丝路,辑蛮夷以靖边疆。

元兴之治,物阜民安,河清海晏,号称极盛。

诚所谓“祖业重光,皇图永固”

,巍巍乎与日月争光矣!

光哲宗泰昌皇帝萧震,仁孝传家,敦本务实。

息干戈而修文德,养民力以固邦基;崇儒学而正士风,兴教化以明人伦。

泰昌之世,四海晏然,九州宁谧,承前启后,实为社稷之桢干,宗庙之栋梁。

孝宗永熙皇帝萧睿,至德渊深,纯孝格天。

守成宪而不愆,垂懿范以作则。

轻徭薄赋,惠政遍于寰区;减膳撤乐,仁心孚于黎庶。

兴水利而田畴沃,仓廪实而知礼节;肃吏治而朝纲振,官守廉而天下平。

永熙之化,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号称郅治,允为盛世之楷模。

臣桓,幼承庭训,早沐圣恩,嗣守洪绪,临御宸极。

然遭际多艰,国步维艰,赖祖宗之灵,得复正天位。

践祚以来,夙兴夜寐,战兢惕厉,惟恐弗克负荷。

思承先志,以绍前烈:攘外侮而固金汤之险,清内奸以肃朝廷之纲;兴废举坠,振敝起衰,欲追三代之隆,复唐虞之治。

今者,四夷宾服,九域咸宁,嘉禾屡生,醴泉时出,景星耀彩,庆云呈祥,此皆列祖列宗之庇佑,昊天上帝之垂慈也。

臣闻《礼》云:“因名山升中于天,告厥成功。”

又曰:“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