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一钱能害物封穴欲如何(1 / 2)

加入书签

卷语

《吴会要?钱法考》载:"

民间铸钱,例用翻砂法,范模必报工部审验,违者籍没。

钱背铸纹逾三行者,以私铸论,家属砖窑为奴。

"

永熙三年孟冬,城南通宝号的铜葫芦幌子下,新铸钱范带着砖窑余温,缺笔钱纹里藏着二十年沉冤。

当皮日休"

一钱害物"

的警世之句照进现实,且看这一阙暗流如何让翻砂模具成为罪证载体,使盐引数目化作追凶密码,在钱铺算盘与砖窑烈火的共振中,揭开私铸集团勾连藩王的血色账本。

一钱能害物,封穴欲如何

永熙三年十一月初八,辰时初刻。

城南正街的青石板路上,铜葫芦幌子在北风中轻晃,"

通宝号"

钱铺的朱漆柜台前堆着新铸钱范。

谢渊的皂靴碾过一块掉落的模具,翻砂面的"

吴越通宝"

缺笔处多了道歪斜的毛刺——那是私铸者为避审验,临时凿改的痕迹。

账房先生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着,见谢渊踏入店堂,手指在"

月例钱"

一栏重重划过。

谢渊的目光扫过账本,每月十五的"

城西运费"

后跟着三千贯的墨笔数字,墨迹新鲜得能蹭脏指尖:"

贵铺每月往城西送三千贯钱,却用翻砂法铸钱。

"

他敲了敲柜台,"

翻砂范模该用枣木,为何混着砖窑土?"

话音未落,后巷传来瓷器碎裂声。

玄夜卫的佩刀劈开夹墙时,谢渊已闻见熟悉的松烟墨味——那是昨日萧栎风筝线上的气味。

三箱钱坯轰然倒地,每枚钱背都刻着极小的寒梅纹,第二瓣蜷曲如枯叶,叶脉处的七个细点在晨光中连成北斗。

"

大人,钱坯含铅量逾四成!

"

户部司员的验银锤敲出闷响,"

且范模刻痕与萧氏官窑出土的弩机模具吻合。

"

谢渊忽然想起父亲《砖窑私铸考》中的批注:"

钱范与箭模共炉,铅铜相杂则钱轻,筋骨相混则箭利。

"

他捡起一枚钱坯,铜锈下露出半截弩机零件的轮廓,缺笔"

吴"

字的歪斜毛刺,竟与砖窑地道石壁的凿痕方向一致。

账房先生突然狂般扑向火盆,谢渊眼疾手快抢出半页残账,"

盐引折钱"

四字在灰烬中显形:"

襄王封地的盐引,每引折钱七十贯。

"

他望向面色惨白的掌柜,"

贵铺每月三千贯,恰是四十引盐的折钱数——而《两淮盐法志》规定,襄王每年只能领三百引。

"

更深处的暗格里,码放着与钱坯同模的弩机部件,每个零件都刻着"

丙巳-xx"

的编号,与第一集减重钱背的北斗纹一一对应。

谢渊的指尖抚过零件上的寒梅伪纹,忽然想起萧栎腰间玉蝉佩的半朵真纹——原来私铸者早将襄王的北斗冕旒,刻进了匠人骨血熔铸的钱坯。

片尾:

未时初刻,宗人府的快马踏破刑部值房的寂静。

黄绫急报上的朱砂批注刺痛双眼:"

襄王九月盐引数目,较《皇明祖训》多出百引,折钱恰合通宝号半年流出量。

"

萧栎的玉蝉佩在舆图上投下阴影,钱背枯叶梅的蜷曲方向,正指着萧氏官窑的丙巳位。

"

殿下请看,"

谢渊呈上钱坯与盐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