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冬学与暖棚(1 / 2)
大雪封门的日子,安阳城却并未沉寂。往年此时,街巷冷清,人们多在屋里猫冬,靠着储存的菜蔬和偶尔的猎物打发漫长时光。
如今,有了煤灶取暖,有了充足的存粮,更有了格物院和各处工坊提供的活计,这个冬天显得格外忙碌而充实。
格物院的“冬学”成了城里一景。每日清晨,便有裹得厚实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呵着白气,踩着积雪,涌入那栋新建的、有着宽大窗户和暖和火墙的院落。
叶明这日无事,也信步来到了格物院。他没惊动旁人,悄悄站在算术班的窗外听着。
屋里烧着暖融融的煤炉,石小星正站在一块刷了黑漆的木板前,用石灰块写着算式,讲解着如何计算水车齿轮的传动比。
匠,甚至还有两个裹着头巾的妇人,大概是家里开了小铺子,想来学学算账。众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发问,石小星都耐心解答。
叶明注意到角落里坐着个熟悉的身影,是那个在河边称赞水车的老农陈老汉。
他戴着老花镜,手指笨拙地跟着石小星的笔画在膝盖上比划,眉头紧锁,显然学得吃力,却格外认真。
叶明心中一动,走了进去。
“叶大人!”众人见到他,纷纷起身。石小星也有些意外,忙要让出位置。
“不必管我,你继续讲。”叶明摆手示意大家坐下,自己搬了个小板凳,坐到了陈老汉旁边,“陈老伯,也来听课了?”
陈老汉见是叶明,有些局促地搓着手:“大人,俺……俺就是瞎听听。家里小子在工坊干活,回来说这算术有用,俺就想着,种了一辈子地,不能连个水车能浇多少地都算不明白不是?”
叶明笑道:“老伯说得对,活到老,学到老。这算术不只是算账,懂了原理,自己也能琢磨着改良农具呢。”
这时,旁边一个年轻工匠插话道:“大人,石师兄讲得是好,就是有些地方太快了。俺们这些粗人,脑子转得慢。”
叶明点点头,对石小星说:“小星,讲得细致些,多举些实际的例子。比如算齿轮,就拿咱院里那架小水车模型来讲,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就好懂了。”
石小星受教,重新讲解起来,果然放慢了速度,结合实物,更加深入浅出。课堂气氛愈发活跃起来。
离开算术班,叶明又逛到了农技班。这里更是热闹,炉火烧得旺,一群农人围着一个简易的沙盘模型,正激烈地讨论着。
主讲的老农事官拿着几根树枝,在沙盘上比划着开春后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势安排土豆、红薯和油菜的轮作。
“坡地向阳,种红薯最好,耐旱!”“洼地水汽重,得起高垄种土豆,不然容易烂!”“油菜茬口肥,种完油菜的地,来年种粟米肯定壮!”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各自在试验田里摸索出的经验。叶明在一旁听着,不时点头。这种来自实践的经验交流,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来得宝贵。
格物院另一侧,是几个工匠捣鼓的“暖棚”试验角。利用煤灶的余热,通过埋设陶管的方式,试图在屋内小范围模拟春天气温,培育菜苗。
虽然只是初步尝试,棚里只有几排稀稀拉拉的蒜苗和韭菜,但绿意在这寒冬里显得格外珍贵,吸引了不少人好奇围观。
“要是真能在冬天种出青菜来,那可就神了!”一个妇人啧啧称奇。“就算不成,这法子攒点热力,早春育苗也能快不少。”一个老匠人捋着胡子分析道。
叶明看着这充满探索精神的场景,心中欣慰。格物院,正在一点点成为点燃安阳人智慧火花的地方。
从格物院出来,叶明没有回府衙,而是拐进了旁边熙熙攘攘的市集。虽是天寒地冻,但市集上依旧人头攒动。
新榨的菜油、雪白的面粉、各色山货、工坊出产的铁器、陶器、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