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暖冬里的新芽(1 / 2)

加入书签

这一日,叶明微服行走在安阳城外的乡间小路上。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新榨菜油的芬芳。他路过一户农家,看到院里的老奶奶正用新油煎着土豆饼,香气扑鼻,几个小孙子围在灶边眼巴巴地望着。

老奶奶看到叶明,热情地招呼:“这位先生,看着面生,赶路辛苦了吧?来来来,尝尝老婆子刚用新收的‘土蛋’做的饼子,香着呢!”

叶明笑着道谢,接过一块金黄酥脆的土豆饼咬了一口,满口生香。他看着老人和孩子们满足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的改变,远比任何权谋斗争的胜利更让他感到踏实和快乐。

“奶奶,这饼子真好吃。日子看来是越来越好了。”叶明由衷地说。

“可不是嘛!”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托叶青天的福,家里粮食吃不完,还能榨油吃。儿子在矿上干活,闺女在纺线作坊,都有了营生。这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

离开农家,叶明继续前行。田野里,收获后的土地正在进行秋耕,为来年做准备。

一些田里已经种上了越冬的油菜,嫩绿的苗苗在夕阳下显得生机勃勃。水车在不远处吱呀呀地转着,将河水送入田间。

金秋的答卷,是沉甸甸的谷穗,是满窖的块茎,是香喷喷的油光,更是百姓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

金秋的丰收喜悦还未散去,北境的寒风便已捎来了冬日的讯息。

往年这个时候,安阳百姓便开始为漫长的寒冬发愁——柴薪的储备、单薄的棉衣、以及因严寒而几乎停滞的劳作。但今年的冬天,似乎有些不一样。

黑石崖的煤矿已步入正轨,日夜不停地产出乌黑的“暖石”。

新式煤灶经过夏秋的推广,早已走进千家万户。

尽管窗外寒风呼啸,但屋内炉火熊熊,一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煤灶边,做着针线活、唠着家常,再也不必为砍柴取暖而发愁,也不必担心刺骨的寒冷。

甚至有些富裕些的人家,还用上了叶明让工匠仿制的、带有简易散热铁片的“暖炉”,屋里更是暖意融融。

“这黑石头,真是宝贝!往年这时候,俺家那口子得天天上山砍柴,累得直不起腰。”

“”现在好了,花几个钱买点煤,就能暖暖和和过一冬!”

集市上,一位大婶一边挑选着年货,一边乐呵呵地对旁人说道。

食物的丰富也让这个冬天显得格外踏实。家家的地窖里都堆满了土豆、红薯,粮缸里粟麦满溢,油罐里菜油飘香。

以往冬日里常见的菜色单调、油水稀少的情况大为改观。主妇们琢磨出了各种新吃法:土豆炖肉、红薯烤饼、用新油煎炸的各色面食……餐桌上变得丰富多彩。

充足的营养,让老人孩子的脸色都红润了不少,抵御严寒的能力也增强了。

然而,叶明并没有让安阳在冬日的温暖中陷入沉睡。他深知,农闲时节,正是组织学习、提升技能的好机会。

格物院正式落成后,成了安阳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叶明将其功能定位为“传艺、研学、创新”。冬季里,格物院开设了多种免费的“冬学”班:由老农讲授新作物的种植技巧和越冬管理;由工匠传授水车维护、煤灶砌筑、简易木工铁艺;甚至还有石小星等金算科学员开设的初级算学、记账班。

起初,来听课的多是些半大的孩子和好奇心重的年轻人。

但渐渐地,一些成年匠人、甚至打算开春也试试新种法的农人,也被吸引过来。

格物院里,炉火烧得旺旺的,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讲,不时提问讨论,气氛热烈。知识如同温暖的炉火,驱散着冬日的闭塞和愚昧。

这一日,叶明来到格物院的算学班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