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金秋的答卷(1 / 2)
当河水冲击着宽大的叶片,带动巨大的车轮缓缓转动,将一竹筒一竹筒的河水提上高岸,倾入新挖的引水渠时,岸上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转了!真的转了!”“神了!不用人管,自己就能把水送上来!”
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流向远处干渴的田地,农人们激动地沿着水渠奔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芒。这不仅仅是省力,更是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紧接着,第一架人力翻车也在城外的坡地安装成功。
两头健牛拉动轱辘,通过齿轮带动长长的“龙骨”,将低处池塘里的水源源不断提上高坡,灌溉着新开垦的梯田。效率之高,让见惯了辛苦汲水的农人啧啧称奇。
成功范例是最好的宣传。很快,各县乡都派人来安阳“取经”,请求帮助建造水车。
叶明顺势将水车图纸和建造技术公开,由格物院派出熟练工匠巡回指导,靖安银号也提供小额贷款支持。
一时间,安阳境内河流旁、坡地上,一座座形式各异的水车如雨后春笋般立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水车的普及,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灌溉面积大增,坡地变良田,粮食产量有望大幅提高。
更让叶明惊喜的是,一些有头脑的工匠开始尝试将水车动力用于工坊。很快,河边出现了利用水车带动的水力磨坊,磨面效率远超人力;有铁匠尝试建造简易的水力锤,打造农具省时省力;甚至有人开始琢磨用水力来纺线织布。
技术的涟漪开始扩散。格物院真正成了工匠们向往的地方,不仅研究官方项目,也欢迎民间匠人来交流切磋,解决难题。
叶明让人将一些实用的技术,如水车改良、炉灶搭建、甚至简单的算术测量方法,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低价发售,鼓励百姓学习。
这一日,叶明在视察新建的水力磨坊时,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正带着小孙子来看稀奇。
老农摸着那不停转动的磨盘,感慨地对孙子说:“娃啊,记得爷爷年轻时,磨点面得起早贪黑推石磨。你看现在,水推着转,多轻省!这都是叶青天带来的福气啊!”
小男孩睁着大眼睛,用力点头:“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去格物院,学造会自己转的大轮子!”
叶明在一旁听了,心中暖流涌动。这就是他追求的改变,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将技术的种子播撒下去,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惠及每一个普通人,甚至点燃下一代对知识的渴望。
安阳的天地,在水车吱呀呀的转动声中,正变得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充满希望。
水车的轮转,不仅送来了甘霖,更似为安阳府拧紧了发展的发条。工坊的轰鸣声愈发有力,新垦的梯田里禾苗茁壮。
但叶明并未满足,他深知,仓廪实方能知礼节,基础的丰足永远是边关稳定的压舱石。
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田野和餐桌上更丰富的可能性。
春末夏初,正是播种的关键时节。叶明带着农事官和几位老把式,巡视各地的春耕情况。
安阳府的传统作物以粟、麦为主,产量不高,且对地力消耗大。看到一些坡地因灌溉改善而被开垦出来,叶明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引进新作物。
他想起前世一些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作物,如耐旱耐瘠的土豆(马铃薯)、高产的红薯(甘薯),还有可以用来榨油改善膳食的油菜。这些作物若能成功引种,不仅能极大丰富粮食储备,更能改善百姓饮食结构。
回到府衙,他立刻翻查典籍,并询问往来商队,确认这个时代确实已有土豆和红薯通过南方沿海传入,但尚未在北方,尤其是边关地区推广。
油菜则更为常见,但种植并不广泛。
“必须试种!”叶明下定决心。他立刻派人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