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水车转出新天地(1 / 2)

加入书签

煤炭的广泛应用,如同给安阳的民生引擎加注了高效燃料。工匠坊里的炉火更旺,打出的铁器更精良,烧出的砖瓦更坚固;

百姓家中做饭更快,冬日取暖更久。

节省下来的砍柴劳力,又可以投入到开矿、运输、建筑等其他行业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毛纺工坊和皮革工坊也渐成规模。收购上来的羊毛经过梳、纺、织、染,变成了厚实保暖的毛呢和色泽鲜艳的毛毯;

牛皮羊皮经过鞣制、裁剪、缝制,变成了耐用的皮靴、皮袄和马具。

这些产品不仅供应军需,更通过日益繁荣的互市,换回了大量的粮食、盐茶、乃至草原上的良种牲畜。

安阳府库的税收,随着工坊的利润和商贸的活跃而稳步增长。

叶明并没有将这些钱束之高阁,而是大部分投入了新一轮的基建和教育。

修葺水利,开垦荒地;扩建学堂,聘请先生,甚至鼓励女子识字算数;那计划中的“格物院”也正式破土动工,叶明亲自题写了院名,希望能吸引更多匠人来此钻研技艺。

这一日,叶明漫步在安阳城外的河堤上。春风拂面,柳条吐绿,河水清澈,两岸是新开垦的稻田,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民。

远处,黑石崖方向传来有节奏的开采号子声;近处,新建的水车吱呀呀地转动,将河水提灌入渠。

几个半大的孩子放学归来,背着书包,嬉笑着从叶明身边跑过,其中一个不小心摔了一跤,书本散落一地。

叶明弯腰帮他捡起,看到那粗糙但整洁的纸张上,用工整的字迹写着《算术启蒙》。

孩子红着脸道了谢,又欢快地跑远了。

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叶明心中充满了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成就感。

这就是他想要的——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一砖一瓦的建设,一稻一粟的积累,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日子一天天变得更好。

当然,他并非完全忘记了西北方向的阴影。

但其其格近日回报,凉州卫在新任指挥使到任后,动作收敛了许多,那处废弃土堡也似乎安静下来,金帐汗国的人像是暂时蛰伏了。

叶明乐得见此,他正好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继续夯实安阳的根基。

“大人,格物院的地基打好了,您要不要去看看?”石小星气喘吁吁地跑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

“好,去看看。”叶明笑着点头。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

安阳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权谋交锋,但这一砖一瓦、一炉一灶间蕴含的改变与希望,却同样波澜壮阔,深入人心。

黑石生出的,不仅是金,更是万家灯火的温暖与一个边城实实在在的蜕变。

格物院的地基在城东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上打下,标志着安阳的“种田”事业进入了更注重技术与创新的阶段。

但叶明清楚,再好的蓝图,也需根植于最基础的民生。

眼下,随着工坊增多、耕地扩张,另一个瓶颈逐渐显现——水力不足。

安阳虽有河流过境,但水流平缓,传统的水车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灌溉和工坊动力需求。

尤其是平武县的矿区和新开垦的坡地,汲水灌溉更是全靠人力肩挑手提,费时费力。

这一日,叶明带着石小星和格物院招募来的几位木匠、铁匠老师傅,沿着安阳河岸实地勘察。

望着潺潺流水,一位老木匠摇头叹道:“大人,不是小老儿泄气,这河水流速,就算造再大的水车,一天也浇不了几亩地,更别说带动重锤铁匠铺了。”

叶明却蹲下身,仔细观察着水流冲击岸边岩石形成的漩涡,又用手测了测流速,脑中灵光一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