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公粮岁月里的人间烟火(4 / 4)
甚至会动起真格,把故意刁难的检质员打得鼻青脸肿,现场一片哗然。
在那个物资匮乏、粮油凭票供应的年代,粮站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单位,就像六月天的西瓜,红到了边。
粮食系统的职工不仅非常吃香,而且还有不少“油水”
可沾。
因此,一些人想尽办法,削尖脑袋想要改行进粮站。
正如老百姓所言,改行进粮站的人,就像是从糠箩跳进了米箩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粮站职工凭借着行业的优势,一年360日吃优质粮油是家常便饭。
他们还常常利用手中紧俏的物资开后门,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人情关系,在当时几乎成为了工作中的常态。
每年秋征时,小工们清扫地面泼洒的碎谷细米,一天下来就能积攒一小堆,这些被称作收购的“下脚料”
,经过加工后,可是喂猪的好饲料。
粮站不仅有免费的饲料,还有麦麸与米糠,所以粮站职工养的猪都又大又肥。
每到春节期间,粮站职工们便拎着猪胯子,喜笑颜开地回家过年,在这个农民们只能用鸡鸭鱼换煤油咸盐,一年到头难得称斤把猪肉过年的年代,这样的场景让无数人眼馋,忍不住直咽口水。
经过一天的忙碌,古乡村里终于交完了公粮。
车队缓缓踏上了返回的路程。
此时,已经西晒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映照着农民们踏实而满足的笑容。
那笑容中,有疲惫后的放松,有完成任务后的欣慰,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这一段交公粮的岁月,是一个时代的深刻印记,它见证了农民们无私的奉献与勇于担当的精神,也承载着水乡独有的民俗韵味,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
↑返回顶部↑